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及预防 消化疾病专家问答(三)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它是指各种各样的病因作用下,胃黏膜出现的慢性炎症。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大多数慢性胃炎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表现为烧心、腹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差、嗳气、呃逆等,这些症状轻重不一,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9.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什么区别吗
这是两种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它们的病因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发病比率有所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60岁以上老年人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为70%~90%。而慢性浅表性胃炎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不愈的话,可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两种胃炎都是需要通过做胃镜并且取活检送病理才能够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出现肠化、不典型增生,而浅表性胃炎出现肠化和不典型增生比较少见。治疗方法上,两种胃炎都是对症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基本相同。由于肠化、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定期的随访,随访的目的是早期发现癌变的风险,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专家谈
10.萎缩性胃炎和胃萎缩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胃萎缩”是一种不规范的用语,容易给患者造成一种印象就是“胃缩小了”,其实“胃萎缩”指的就是“萎缩性胃炎”。但胃萎缩、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并没有“缩小”,只是胃壁中有一层叫作“黏膜层”的结构变薄了,黏膜层由许多“腺体”构成,因为反复的炎症,导致“固有腺体”减少,这从肉眼上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取活检送病理检查才能诊断。
11.我做过多次胃镜,为什么有的时候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有的时候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并非整个胃黏膜都萎缩,萎缩病灶是散在分布的,这是导致前后诊断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没有取活检,只是内镜下肉眼诊断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肉眼诊断萎缩性胃炎是不准确的,它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吻合率只有38%~78%。
(2)由于萎缩病灶散在分布,取材时如果没有取到萎缩病灶或者活检取材数量过少(比如仅取1块)或者取材不够深,病理检查就不可能发现萎缩的病灶。
(3)萎缩性胃炎经过治疗后萎缩好转。部分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经过治疗后可以好转乃至“逆转”至正常,这有可能是前后诊断不一致的原因。
为了减少漏诊或者误诊,目前建议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活检病理,同时取活检数量最好为2~5块,并且根据发生萎缩最可能的部位活检。
12.慢性胃炎会癌变吗?应该如何预防呢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关系不大。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合并有中-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但也不能谈“萎缩”而“色变”。其实,部分轻度肠化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可以好转乃至逆转为正常。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每年只有0.5%~1%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患者通常是萎缩性胃炎合并中-重度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如果没有肠化或者不典型增生,单纯萎缩性胃炎要发展为胃癌需要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只要定期复查胃镜,就能够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对胃镜报告应该仔细阅读,重点关注有没有“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字眼以及病变程度。目前主张萎缩性胃炎不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和病理。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者每1年做一次胃镜。轻度异型增生每6个月做一次胃镜;重度异型增生需要立即复查胃镜(1个月以内,越早越好),必要时可以进行内镜下局部治疗,将异型增生的病灶切除或行毁损性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一定要检测有没有Hp,按照医生意见决定是否需要根治Hp。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和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变,主要有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A、绿茶、大蒜素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我们就能够做到预防癌变,早期发现癌变苗头,早期处理,杜绝癌的发生和发展。
(责任编辑: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