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殷娜谈什么叫输了一起扛 王茜回忆6岁打球时情景
最燃!新时代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殷娜谈什么叫输了一起扛 王茜回忆6岁打球时情景】10月4日上午,《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在天津美术馆继续进行。天津女排前队员、全国冠军殷娜和王茜来到现场,与球迷互动。
光荣传统 第一时间训练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展品是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纪念杯。这是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三大赛事冠军,是中国女排腾飞的开始,如今中国女排已十次夺得世界冠军。在这座精美的奖杯背后,讲述着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1980年,备战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中国女排出访美国训练,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旅程,飞抵科罗拉多。全队一下飞机就被时任主教练袁伟民拉到体育馆训练。由于水土不服,加上长时间旅程,队员们在训练中出现了呕吐等状况,但队员们依旧坚持完成了训练,让在场外国媒体叹服。
从1956年建队,天津女排始终以中国女排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女排精神。长途奔波后第一时间走进训练场,也是天津女排的光荣传统。1997年全国女排联赛,时任天津女排主教练的赵雪琪就以管理严格著称。回忆当时的情景,雅典奥运会冠军李珊表示:“当时天津女排正处于起步阶段,条件艰苦,联赛客场前往云南、四川等地,球队为节省经费,一般都是订早上七、八点从北京起飞的航班,全队要在凌晨三点半出发前往北京机场。抵达驻地后,我们会立刻换上训练服第一时间去训练场训练。”当时年仅17岁的李珊晕机严重,下飞机后呕吐不止,却没有一次缺席训练,都会积极调整保质保量完成训练。呕吐最严重时,李珊甚至要去当地医院输液治疗,之后仍披上战袍征战赛场。
多年前,天津女排出访欧洲的一家女排俱乐部交流比赛,经过长途旅行抵达赛地后,球队要求第一时间到场馆训练。转年,国内另一支女排球队同样出访这家俱乐部,却闹了个“乌龙”,接待方误认为这和去年来访的球队是同一支球队,就按照天津女排的标准来第一时间安排训练,那支国内球队随后善意地拒绝了,当得知之前来访的球队是天津女排时,直言:这很正常。为此,天津女排抓紧一切时间训练的事迹在国内外排坛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铁帅”王宝泉始终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模式,球队客场与上海队、浙江队的比赛,球队一般都会订晚上的火车前往,这样可以不耽误球队启程当天和转天的训练。球队第二天早上七点抵达赛地后,第一时间就能进入训练场训练,一夜的火车旅途成为天津女排教练和队员的睡觉休息时间。
战胜伤病 “不死鸟”涅槃重生
展品中有一张照片,是雅典奥运会冠军张娜拿着排球进行简单的恢复性训练,而这是她在北京奥运会备战期做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后第三天。在张娜看来,运动员要过三关,第一苦累关,第二荣誉关,第三伤病关。最终,绰号“不死鸟”的张娜战胜伤病,实现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梦想,随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季军,她也获得了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的最佳防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