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而且病因十分复杂,治疗起来也非常困难。我们只有了解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才能更早的发现,更好的治疗。可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有哪些呢?海军总医院儿科的吴南海专家为了让大家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做了全面的介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有哪些?
据吴南海专家介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1、急性型
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2、慢性型
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袭发病前常无明显诱因。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严重者可有消化道、颅内出血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病程较长,部分病人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年,自行缓解者少见。
3、急性和慢性的差异
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1 -2 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其病程多为4 -6 周,最长半年可自愈。本病肝及淋巴结一般不肿大,10% -20% 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 1% ,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没有特效治疗。对于经各种常规治疗无效并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致出血症状显著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海军总医院儿科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治疗的血液病病人中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病情都得到了明显缓解和治愈。
海军总医院儿科组建于1954年,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实力较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1999年成功进行北京市第一例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小儿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面,海军总医院儿科连续攻克多种医学难关,运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已为众多患儿去除了痛苦。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有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内容,可以咨询海军总医院儿科的在线专家,也可以拨打热线电话:010-52722055进行咨询。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