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抗肿瘤药房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是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失控制的异常增生,浸润各种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这种细胞大多是未成熟和形态异常的白细胞。部分病例也有幼稚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或原核细胞的异常增生。根据白细胞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过程,白血病主要可分成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白血病也常根据白血病细胞的类型而分类。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有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粒-单核细胞型及单核细胞型,其次为早幼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少见的有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碱细胞型等。慢性白血病中常见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少见的还有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FAB分类法是1976年法、英、美三国血液学家提出的急性白血病的分型方案。此方案将急性白血病分成淋巴细胞型和髓型两类,各自下面又细分出几个亚型,目的在于明确各型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特征。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癌症总发病数的5%左右,发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在我国各年龄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的人群中则占第1位。白血病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关于此病主要临床特点如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候的记述,散见于历代文献中,属于"虚劳"、"急劳"、"热劳"等范畴,由于有出血亦属于"血证",而"发热"又类似"温病",肝脾肿大明显者可称为"癥积",淋巴结肿大明显者可称"痰核"或"瘰疬"。
[病理、分型]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许多因素被认为与白血病发病相关。病毒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此外尚有遗传因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因素。某些染色体的异常与白血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可使瘤基因的位置发生移动和被激活,染色体基因结构的改变可直接引起细胞发生突变。免疫功能的降低有利于白血病的发病。
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的发病与下述因素有关:
1.精气内虚 先有精气内虚,多表现为少气乏力,心悸怔忡、消瘦贫血、面色少华等现象。继之有邪气乘虚内陷,窜入营阴,使阴精受损,随着机体内气血、脏腑功能的盛衰不同而出现发热,热在骨髓则破坏造血功能引起出血,如此相互影响使气血更加亏损,此系因虚致病。即使病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实证现象较为明显,亦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这里虽然可以牵涉诸多脏腑,但主要是由于肾虚引起。因为肾是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之根,肾主精气,肾主骨,肾虚则精髓枯竭,出现精气衰败、阴阳离决等一系列重证及危象。因此在白血病病程中宜密切关系肾精的复元和巩固,扭转这种虚象是决定白血病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2.温毒之邪外袭 有些患者病前体质多健壮,肌肤丰满,受温毒之邪外袭后,起病急躁,出现壮热,脉多洪大弦数,热毒入髓伤血引起,血瘀而骨部疼痛的压痛。腹中癥积,肝脾肿大而坚硬,舌质红绛甚至紫黯,由于血瘀而使血不循经,瘀久化热而迫血妄行引起皮肤瘀斑、鼻衄等全身出血现象;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有血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贫血等证,此系病实致虚而发病。
总之,精气内虚是内因,温毒病邪是外因,白血病的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二)病机
各地根据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等表现,对其病因病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归纳如下3个方面。
1.因虚致病,遂成虚劳 有学者认为病本多属虚证,邪气乘虚而致病。主要根据是《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故提出本病的病机是内伤七情、饥饱劳役、房事过度、损伤精髓、肝脾及三焦,使阴阳失调,正气衰虚,重感淫或温毒所致。
2.因实致病,久病致虚 有学者认为本病属实证,即使病情表现有虚象,如贫血、心悸、气短、疲乏等,也是因病实致虚造成。其根据是:本病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男女;临床症状多有壮热、口臭等,故认为本病与热证、实证、阳证的发病规律相似。因此,提出"邪气盛则实"为其本质,"精气夺而虚"为其发展的结果。此外,动物接种可成批发生白血病,说明无虚也可致病。故认为本病的病因或因热毒,或因瘟毒,或因温病致邪,或因湿热、痰热窜入营阴,煎熬脏腑津液气血所致。
3.虚实交错,虚证多见 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内外因相互斗争的复杂过程,其表现有虚有实,即正虚邪实,以虚证较为多见。从病机分析则认为邪毒伤血,引起血瘀,故临床表现为骨痛、胸骨痛等证。瘀血能阻塞血脉及影响新血的生成,引起出血或血虚。"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气血既虚,正气虚弱,外邪则乘虚而入,遂使病情更严重直至死亡。
二、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从治疗的方法和预后的估计出发,急性白血病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两大类。从形态和免疫学的角度,这两大类还可分成许多亚型。急性白血病的分型方法很多,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1976年起法、美、英三国合作组(简称FAB)将最常见的各项急性白血病订出诊断标准。这种分型法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并经多次修正,最后一次(1985)修订的分型及标准如下。
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此型现称"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又可简称"急性粒细胞白细胞)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未分化原粒细胞占骨髓幼红细胞的90%以上,至少3%细胞为过氧化物酶染色(+)。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未分化原粒细胞占骨髓幼红细胞的30%~89%,单核细胞<20%,其他粒细胞>1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含大量的异样早幼粒细胞,其核常为肾形或双叶、胞浆内颗粒粗大,典型的细胞含束状的Auer小体,散乱分布于胞浆中。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的30%以上,其中各阶段的未成熟粒细胞>30%,但<80%,各阶段的单核系细胞>20%。
M4Eo(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除有M4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占非幼红细胞的5%以上。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占骨髓非幼红细胞80%以上,其中如果原单≥80%为M5a,原单<80%为M5b。
M6(急性红白细胞):幼红细胞占所有骨髓细胞的50%以上,原始白细胞占非幼红细胞的30%。
M7(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共分3型。L3型细胞内含有明显空泡,胞浆染色嗜碱深染,容易辨别。L1及L2型用下列计分法区别,如表11-3。
表11-3 急淋L1L2型分型标准
原始细胞 记分
核浆比例高的细胞≥75% +
核浆比例低的细胞≥25% -
核仁0~1(小)的细胞≥75% +
核仁1个或更多(明显)的细胞≥25% -
核膜不规则的细胞≥25% -
大细胞≥50% -
注:L1:记分0~2 L2:记分1~4
按照免疫学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大类,再分成多种亚型,免疫分型与上述形态分型不相关,只有L3型必型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慢性白血病的分型
1. 慢性髓系白血病
(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ph阳性CML:t(9;22)染色体异常,又称ph染色体,染色体及G6PD同工酶的分析证实,CML的病变细胞累及髓系细胞(粒、红、巨核细胞系)及B细胞。
ph阳性CML: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见于60岁以上的男性,无t(9;22)染色体异常,脾不大或轻度肿大,白细胞计数<5×109/L。另一种称幼儿型CML(juv-CML),见于3岁以下的婴儿,其临床表现与成人CML相似,但多为ph阴性,胎儿血红蛋白(HbF)常升高,HbA2降低。
(2)慢性嗜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多见于60岁以上病人,白细胞总数持续升高,多>30×109/L,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多在300分以上,无ph染色体,骨髓涂片示粒细胞极度增生,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不多,红系明显受抑,巨核多正常。
(3)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多见于男性,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尚存在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原始细胞,贫血、血小板增多可减少,ph多阴性,部分ph阳性。病例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易发生心脏纤维化,心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难治性心衰、中枢神经系统易受累。
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根据免疫学标志分为慢性B淋巴细胞系及慢性T淋巴细胞系白血病。
(1)慢性B细胞系白血病分为:①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②混合型CLL;③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④毛细胞白血病;⑤伴循环绒毛淋巴细胞的脾脏淋巴瘤;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白血病期;⑦伴周围血病变的淋巴性浆细胞淋巴瘤;⑧浆细胞白血病。
(2)慢性T细胞白血病分为:①慢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②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③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④Sezarg综合征。
【临床表现】
白血病依其分类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发病 起病多急骤,病程短暂,以儿童和青年为多,50岁以后起病者常类似慢性白血病。
2.发热 发热为急性白血病的首发症,可呈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体温37.5~40℃或更高。病人时有冷感,但不寒战。发热原因主要由于感染,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炎症,尤其以肺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多见。也有发热找不到明显病灶的,多数感染是人体或环境(特别是医院内)固有的微生物所引起。
3.出汗 由于代谢亢进,病人出汗较显著,多为盗汗,完全缓解时消失。但由于体质虚弱,仍可有自汗。
4.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其以鼻腔、口腔、牙龈、皮下、眼底常见,严重者可有颅内、内耳及内脏出血。多产生相应或内脏出血症候群,视力障碍,耳蜗及前庭功能障碍,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出血症候群出血程度可为淤点、淤斑、大片青紫及大量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浆蛋白结合多糖体增多,抑制凝血功能所致。
5.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随着病情发展而迅速加重,常与出血程度不成比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促、浮肿等。白血病细胞的干扰,红细胞生成减少,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二)体征
1.肝脾肿大 是较常见的体征,约见于半数病例,肝肿大者略多于脾肿大者。肝脾肿大在3种主要白血病中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据武汉医学院一附院235例资料,肝肿大在急单最多,为100%,急淋为75.1%,急粒为65.9%。肿大的肝脾均质柔软,或轻度坚实,表面光滑,多无触痛。肝脏常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但临床上常无明显肝功能损害。
2.淋巴结肿大 全身广泛的淋巴结肿大,多为轻度(直径<3cm,质地较软,不融合,有别于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以急淋最多见,可达90%以上,但尚不如"慢淋"显著。除体表外,还可有深部淋巴结肿大,如纵隔、腹膜后、肝门、脊椎旁,并可压迫邻近器官组织,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3.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多见于白血病原始细胞急剧增多,并发DIC或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可发生于脑、脑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以脑出血最常见。常有头痛,眼底出血,癫痫样痉挛发作,进行性意识障碍,血性脑脊液约占60%,预后严重。上述各处也可以发生白血病细胞浸润,颇似脑瘤、脑膜炎等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或肢体瘫痪等症状。
4.皮肤与粘膜 特异性皮肤损害为白血病浸润所致,可有斑丘疹、结节、肿块、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偶可致毛发脱落。非特异性皮肤表现除常有瘀点和瘀斑外,尚有荨麻疹、带状疱疹、瘙痒、多形性红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