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细解读睾丸炎
睾丸炎概述
睾丸炎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睾丸炎性病变,可分为非特异性、病毒性、霉菌性、螺旋体性、寄生虫性、损伤性、化学性等类型。特异性睾丸炎多由附睾结核侵犯睾丸所致,十分少见。临床上常见的是非特异性睾丸炎及肋腺炎性睾丸炎,它是男性不育症常见病因之一。
急性非特异性睾丸炎多发生在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感染经淋巴或输精管扩散至附睾引起附睾睾丸炎,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细菌可经血行播散到睾丸,引起单纯的睾丸炎。但睾丸血运丰富,对感染有较强的反抗力,故这种情况较少见。
慢性睾丸炎多由非特异性急性睾丸炎治疗不彻底所致。也可因霉菌、螺旋体、寄生虫感染造成。睾丸炎一般在腮腺炎发生后3~4d出现,阴囊呈红斑与水肿,一侧或双侧睾丸增大并有高度压痛,偶可见鞘膜积液。一般可查到腮腺炎病灶,经对症治疗10d左右,睾丸肿胀消退,约1/3~1/2病人于发病后1~2月时,可观察到睾丸萎缩。一般单侧睾丸受累不影响生育。据统计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睾丸炎约有30%病人的精子发生不可逆的破坏,受累睾丸高度萎缩,如双侧感染,睾丸可萎缩,引起精子生成障碍不育症,但雄激素功能一般是正常的。
睾丸炎的形成与治疗
睾丸炎(Orchitis)通常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睾丸本身很少发生细菌性感染,由于睾丸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液供给,对细菌感染的反抗力较强。细菌性睾丸炎大多数是由于邻近的附睾发炎引起,所以又称为附睾一睾丸炎。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睾丸炎最多见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这种病原体主要侵犯人的腮腺,引起"大嘴巴"病,但是,这种病毒也嗜好于侵犯睾丸,所以往往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后不久,出现病毒性睾丸炎。
治疗时主张让病人卧床休息,将阴囊托起,局部热敷。阴囊皮肤肿胀明显,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以利炎症消退。疼痛剧烈时用止痛药不佳者,可作患侧精索封闭1%普鲁卡因10毫升。全身用药应选广谱或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各种头孢菌素等.
中药主要用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之品,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的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可选用。可用金黄膏一类清热解毒之品外敷患处。对于睾丸已有脓肿形成,可考虑抽出脓液或切开引流。睾丸因化脓被完全破坏时,可将病睾切除。
睾丸炎的病因病理
第一、附睾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绿脓肝菌等。此外,与性病有关的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也是常见的致病微生物。致病菌通过尿道进入尿路,导致尿道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由此经过淋巴系统或通过输精管管腔侵入附睾及睾丸,引起附睾睾丸炎。
第二、在扁桃体炎、腮腺炎、牙齿或全身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的附睾炎,多在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发生。
第三、阴囊损伤后可有阴囊、附睾及睾丸血肿,随后可发生急性附睾炎,但不多见。有时尿道内器械操作或长期留置导尿管,亦可引起附睾炎。
第四、病理:附睾炎早期是一种蜂窝织炎,一般由输精管开始,蔓延至附睾尾,再至附睾头。急性期表现为附睾肿胀、高低不平及小脓肿;镜下可见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在后期,感染可完全消失而无损害,但附睾管四周的纤维化可阻塞管腔,慢性附睾炎一般是急性附睾炎不可逆的终未期。附睾因纤维增生变硬。组织学上可见广泛的瘢痕与附睾管闭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如为双侧附睾炎可发生男性不育症。本病的常见感染途径有精路逆行感染、淋巴蔓延和血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