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时间:2022-06-11 22:21:48 皮肤科 我要投稿

尿液的一般形状检查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1)颜色  正常人尿液从无色至深琥珀色变化较大,取决于尿色素浓度和尿液酸碱度。引起尿色异常原因很多,除食物和药物可影响尿色外,有些疾病常可使尿色改变,因此,尿色常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如乳糜尿、卟啉尿、黑尿病等。但临床上较重要的是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之间的鉴别,并需与引起红色尿的其他原因区别,常用联苯胺试验、愈创木脂试验、邻甲苯胺试验及尿红细胞镜检来区分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2)浊度  尿液排出时多较清亮,放置后可浑浊。寒冷可使尿液中矿物盐结晶析出,碱性尿易出现磷酸盐沉淀,酸性尿易出现尿酸盐沉淀。细菌生长可引起尿混浊。既可由细菌本身也可由细菌的尿素酶将尿素转化磷酸盐沉淀引起尿混浊,但不太常见。此外,轻度血尿、乳糜尿、肾病综合征时脂肪尿、上皮细胞尿(白带污染)也可致尿混浊。(3)泡沫  正常尿液没有泡沫。若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由于表面张力改变,排出的尿液表面漂浮一层细小泡沫,这些小泡沫不易消失。将蛋白尿置试管中轻轻摇晃也可见尿液表面出现小泡。(4)气味  尿液具有氨味,通常由于细菌将尿素分解产生氨而散发出来的气味。大肠杆菌感染时尿液有腐败味,酮尿有水果芳香味,各种代谢病可产生特殊气味。(5)比重  反映单位容积尿中溶质的质量。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可溶性固体成分的量比较恒定,比重在1.010~1.030之间。比重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清晨第一次尿比重通常≥1.018。40岁以上的人,尿浓缩功能逐步减低,每增加10岁尿比重平均降低0.00015。病理性尿比重降低见于慢性肾功能损害、肾小管浓缩能力减退、尿崩症、大量饮水和补液。CRF时比重低而固定。糖尿病、饮水不足、大量出汗呕吐、腹泻和高热等脱水状态尿比重上升,说明肾浓缩功能正常。(6)酸碱度(pH) 饮食代谢产生结合酸经肾脏排泄,正常新鲜尿成弱酸性,pH约6.5左右。随每天三餐所进饮食成分改变,尿液pH波动于5.0~7.0之间。以食动物蛋白为主尿成酸性,以食蔬菜、水果为主尿成碱性。餐后尿pH变化是由于进食后大量胃酸分泌,造成体液偏碱形成所谓“碱潮”,而通常尿pH随细胞外液pH改变而改变,尤其午餐后改变较明显,尿pH可达8.0。若酸血症病人出现碱性尿,常提示肾小管酸中毒。碱血症病人出现酸性尿往往提示低钾。持续酸性尿或碱性尿的原因见表1。持续碱性尿易发生磷酸盐(磷酸钙、磷酸镁胺)结石。高尿酸血症患者持续酸性尿已发生尿酸结石。临床上常常调节尿pH来预防结石、增加某些抗菌药物疗效和促药物排泄以减轻药物肾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