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好

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好

时间:2022-06-11 22:19:05 皮肤科 我要投稿

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病因复杂,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输新鲜血或血小板、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点、免疫抑制剂、药物、脾切除疗法等。那么,在众多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更好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专家给出的建议吧!

  (1)一般疗法: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口腔粘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慢性病例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避免外伤,预防感染,有时轻微呼吸道感染即可引起严重复发。对出血严重或久治不愈者应进行如下特殊疗法。

  2)输新鲜血或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故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但有人认为输入血小板后可迅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而减轻出血倾向。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认为激素的疗效系由于:

  ①降低毛细胞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倾向;②减低免疫反应,并可减少PAIgG的产生及抑制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对附有抗体血小板的吞噬作用。故在ITP患者早期应用大量激素后,出血现象可较快好转。目前仍主张在发病1个月内(特别是2周内)病情为中度以上或发病时间虽长,但病情属重度以上的病人应给予激素治疗。用药原则是早期、大量、短程。一般用强的松60mg/m2d(2mg/kgd)分2~3次或清晨一次口服。若出血严重,强的松可用至120mg/m2d口服或用氢化可的松400mg/m2d或氟美松10~15mg/m2d静脉点滴,待出血好转即改为强的松60mg/m2d。一般用药3周左右,最长不超过4周,逐渐减量至停药。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点:对重度以上出血病儿,亦可静脉点滴输入大剂量精制丙种球蛋白(IgG),约0.4g/kgd,连用5天。约70%~80%的病人可提高血小板计数。但此种精制品费用昂贵,一时不易推广。

  5)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无效者尚可试用:

  ①长春新碱每次1.5~2mg/m2(最大剂量2mg/次)静脉注射每周一次;或每次0.5~1mg/m2加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连用4~6周为1疗程。用药后血小板可见上升,但多数病人停药后又下降,仅少数可长期缓解。因疗效短暂,故较适用于手术前准备。

  ②环磷酰胺2~3mg/kgd口服或每次300~600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有效时多在2~6周,如8周无效可停药。有效者可继续用药4~6周。

  ③硫唑嘌呤1~3mg/kgd,一般一个月后方可显效。这些免疫抑制剂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6)其它药物:近年来国内外试用炔羟雄烯异恶唑(达那唑Danazol,DNZ),这一非男性化人工合成雄激素,治疗顽固性慢性ITP患者,即刻效果尚好,维持效果时间较短,故对准备切脾手术而需血小板暂时上升者有一定价值。

  7)脾切除疗法:脾切除对慢性ITP的缓解率为70%~75%。但应严重掌握手术指征,尽可能推迟切脾时间。

   但是,服用激素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脾切除手术危险性大,患者本身难以接受。脾是人体免疫器官,切脾后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巨大痛苦,切脾后的复发率在58%左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升高血小板,控制病情,又能替代激素,还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