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麦岛精神病院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社会阶层中。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但在世界不同地区患病率的差异可以很大,发病高峰期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病程导致患者逐步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个人生活陷入痛苦和混乱。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遗传因素、大脑结构的异常、神经病理学及神经生化学方面的异常、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社会心理因素等等,上述学说多数仍在假说阶段,尚无最后定论。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客观观察到的症状:工作、学习、生活的改变,如懒散、纪律观念减弱、工作缺乏恒心、工作与学习效率下降等;情感改变,最主要的表现是缺乏深刻情感体验的所谓消极情绪,甚至类同儿戏的自杀;或缺乏具体内容与对象的恐惧感,对亲属的无故冷酷,不喜见人,尤其是生人,对镜自我欣赏等。第二类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类神经症状态,尤以神经衰弱症状多见,如失眠、紧张性疼痛、敏感、孤僻、回避社交、胆怯、情绪不好、执拗、难于接近、对抗性增强、与亲人好友关系冷淡疏远等,有时出现不可理解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且无迫切的求治心,甚至拒绝体格检查。有感知综合障碍或思维的障碍,如视物变形,“窥镜”,多疑、他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暗有所指,寒暄问候、家常聊天都别有深意。严重者甚至连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的内容都认为与己有关。有时觉“脑里空洞无物”或“意念云集漫无头绪”等等。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经典药物与非经典药物两类。经典药物以氯丙嗪、氟哌啶醇为代表;非经典药物代表药有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等。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有些患者、家属甚至医生过分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往往采取低剂量用药,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高剂量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门诊病人用药剂量通常低于住院病人,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然停药。同时还可以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提高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以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家庭治疗使家庭成员发现存在已久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简化交流方式。还应对病人的亲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以期增加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减少可能为患者带来的压力如过多的指责、过高的期望。应当向社会公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多一些宽容和关怀,少一些歧视和孤立。
〖 浏览次数:14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