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眼中的戒毒者
采访就要结束了,在我即将离开戒毒所和社区之时。我对这里的民警们多了一份眷恋之情。采访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又出现在我眼前……我常常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舍身救人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而干警们却对我说:“这些是我们的分内工作。”
两年间数次走进戒毒所采访,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国内外同行将昆明强制戒毒所称之为“昆明戒毒模式”。并赢得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万余名人次参观考察及多国政府首脑和新闻媒介的一致好评。
美国专管禁毒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格尔哈德参观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后,在留言簿中写到:“这里的人道主义和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明白了这个中心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有名!”
泰国司法部长河怀?帕塔诺参观后惊叹地说:“我去过世界上许多戒毒所,在没到昆明戒毒所前,我认为美国的戒毒所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参观了昆明戒毒所,我感到昆明市公安局戒毒所才是世界上一流的戒毒所!”
联合国禁毒署副秘书长阿拉奇参观这里后高兴地说:“中国云南的戒毒增强了我们在全世界禁绝毒品的决心和信心,你们的经验应该为全人类共享”。
原来全所民警在范乃建所长、张玉祖政委、高玉才、付林昌副所长等领导言传身教带领下,戒毒所已经办成了集治疗、康复、科研、宣传、五位一体的戒毒所。先后帮教了数万人戒毒,彻底戒毒率提高了。国内外近一百多种报刊先后对戒毒所作过报道,国家禁毒委转发了戒毒所的成功管理经验,并列为国家对外宣传禁毒工作的窗口,在禁毒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多次立功受奖,受到了中央领导罗干、贾春旺部长的肯定。1999年被国家禁毒委授予“1991-1997年全国禁毒工作先进单位”;被卫生部、公安部、教育部、广电总局评为“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先进集体。”
通过采访,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戒毒是可以成功的。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拉奇参观昆明强制戒毒所时所说:“所看到的一切令我非常吃惊,昆明戒毒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向国际社会表明了禁毒是可以成功的。希望联合国与中国,尤其是云南昆明在戒毒项目上展开更多的合作。”
结束采访之前,我还专程拜访了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兼云南省禁毒委秘书长孙大虹,拜访了我警校时的同班同学、现任昆明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李明、拜访了分管戒毒工作的昆明市公安局王昆海副局长,通过对几位领导的专访,我看到了昆明戒毒所未来更加宏伟的蓝图。王副局长对我说:未来的昆明戒毒所将目前封闭式的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的管理。两三年之后,昆明戒毒所将会出现一批别墅戒毒度假村,前来戒毒的人员,可以带着家属、子女到此戒毒,戒毒的同时,还能领略到云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这将对戒毒起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我在云南采访的时间有限,许多社区没有来得及去追踪采写。听说昆明市五华、西山、官渡等社区的禁吸、戒毒等帮教工作开展得不错。有许多戒断的例子,我和王金荣处长两次赶赴五华区两禁处,都因未找到人,遗憾而归。
听说官渡区公安局以辖区小板桥镇为试点,新创建了“无毒社区”,我一直想去看看。临行前两天终于抽出时间,拜访了官渡区公安局的周洪伟局长、禁毒支队的王彩云大队长。并一览了小板桥“无毒社区”风采。我深信,通过官渡区公安局精心创建的小板桥镇“无毒社区”,一定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无毒社区”之路。
此次采访我才知道:当年国家禁毒委与联合国亚太经合理事会,在云南选定实施《以社区为基础减少毒品需求及预防艾滋病的国家级战略项目》,金碧社区被选进该项目。在一个社区进行国家级的项目试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当时在盘龙分局任副局长的周洪伟,靠的是大胆探索,下大决心,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戒毒路子。原来“金碧摸式”这一成功试点便是周局长的一大创举。(后有“金碧社区”详细背景介绍。)此时他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带到官渡区公安局,新创建了小板桥“无毒社区”,又一次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
采访结束了。告别故乡之时,黎明前的曙光从半山坡上升起。新的一天即将来临,我将踏上返回北京的路了。别了,昆明强制戒毒所及昆明社区禁毒支队的民警们。别了,正在戒毒的烟民们。我期待着那些被我采访过的姐妹和那些至今尚未醒悟的烟民,快快归来吧,快快踏上那条本该属于你们的-回归之路。
通过两年的采访研究,我总结出吸上毒的人不外乎有几种原因:一种是因为好奇心里。许多年轻人就是因此吸上毒的。二是因为痛苦。大部分女性都因为情感遭受挫折而吸上了毒。再是疼痛,比如受伤等疼痛难忍时吸上了毒。还有一种是被人害了。无论那种原因引起吸毒,最终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为此,我更加希望那些还未沾上毒品的正常人,以我文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引以为戒,远离毒品,因为毒品不可能带给你任何享受,不要对它抱任何幻想,它,带给你的只会是惰落的开始、毁灭的结局。知道了这一切的你,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请记住我的一句衷告: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正常人美好的一切,离毒品远点、再远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