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血管瘤图片
血管瘤症状研究协会指出,很多患者和患儿家长,体检的时候被诊断为血管瘤,因为血管瘤这种疾病发病率不高,不是医生见过的就更少,所以没有概念,都希望通过血管瘤图片来辨别是否为血管瘤,或区分血管瘤的类型,哪些是可以先观察的,哪些是需要及早治疗的。
一、
毛细血管瘤图片:毛细血管瘤包括新生儿斑痣、鲜红斑痣(最新分类为微静脉畸形)、草莓状血管瘤。
新生儿斑痣的症状:新生儿斑痣又称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部分患儿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新生儿斑痣很多家长不能判断是否需要治疗,这种情况下,家长就需要密切的观察,观察颜色是否有变深,红色的面积是否扩大,红的是否有突出正常皮肤,可以用尺子测量面积大小,。观察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管瘤的生长和孩子的生长发育不成比例,那么需要及时上医院及时治疗。
鲜红斑痣的症状:鲜红斑痣又叫葡萄酒色斑,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过去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鲜红斑痣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导致很多鲜红斑痣患者对生活失去勇气和信心,直到最近几年医疗水平的提高,鲜红斑痣的治疗得到重视,国内陆续引进的美国赛诺秀公司推出的双波长(Cynergy)血管病变工作站,让更多的鲜红斑痣患者看到了希望。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草莓状血管瘤图片和混合型血管瘤图片单从图片看容易混淆,有少数小面积单纯型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不增大,密切观察即可,如果在头面部位,有发展趋势应及时就诊。如果是混合型的血管瘤,切不可大意,因为这种类型的血管瘤是不可能会自己消退的。有的患儿家长因为某些非专业医生误导,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引起毁容、器官畸形等后遗症。
二、
海绵状血管瘤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海绵状血管瘤位置较深而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从图片表现出来,因为有部分海绵状血管瘤症状不明显,也是造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所以有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图片不能确诊,需要结合一些辅助检查,比如彩超、核磁共振、CT等。
这张海绵状血管瘤图片是因为手术后复发的情况,因为大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线不清楚,所以手术的话不容易彻底切除。
三、
混合型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一起的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混合型血管瘤图片需要和毛细血管瘤图片区分,因为单从图片看只能了解一个表面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来帮助确诊,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甚至需要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才能确诊,所以图片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的工具,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大家从图片可以看孩子额头一个肿起来的包,这个属于海绵状血管瘤,而这个包的表面有2个小的红点,这个属于毛细血管瘤,所以在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叫混合型血管瘤,而这个混合型血管瘤图片是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
四: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以上是几种常见类型的血管瘤图片,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因为确诊病情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不是一张图片就可以确诊了,有的血管瘤类型看似简单,非专业的医生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