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镇派出所
闲暇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稻盛和夫在书中用中国的儒家和佛教文化,结合他创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深入浅出的诠释了人生的活法,其中的很多思想均充满着哲学思维,读来引人深思。
书中提及,佛教文化里的释迦摩尼把人的欲望、抱怨、愤怒比喻为可能毁灭人生的三毒。这三毒使我们人类苦难深重的元凶,也是人类想躲也躲不掉的,纠缠在人们内心不可分离的“毒素”。
而如何戒这三毒,便成为我们人生中永远的课题。这三毒清除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人生的质量。三毒戒了,我们的人生将会绚丽多彩。三毒不除,我们的人生就会暗淡无光,甚至会走向万劫不复。
所谓欲望,是由于对事物的执着、贪爱而生起的一种无明思维,也可说成是爱欲。欲望是人性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所谓抱怨,就是心怀不满、怨恨,埋怨的意思;所谓愤怒,就是非常气愤,因为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的意思,是一种较为强烈的情绪。
我们人的一生是在欲望、抱怨、愤怒这三毒的影响下度过的,而三毒又是相生相克的。人总是希望比其他人过更好的生活,希望早日出人头地,任何人的内心都潜藏这些物质和名利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实现,人就开始抱怨、愤怒,从而使人痛苦,抱怨和愤怒得不到抑制和控制,人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由此可见,欲望是我们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又是可能导 致我们自己不幸,甚至毁灭的毒素。欲望是人生三毒之首,而要戒毒,首先必须尽可能从“远离欲望”开始,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三毒,但仍然要自我控制和抑制三毒。
远离欲望,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一生也做不到。因为欲望作为一种本能,它具有不知厌足的特性,一种欲望实现了,新的欲望总会无休无止的产生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欲壑难填”。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仅仅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如何远离欲望,就得首先认识到,追求欲望必须要有度,若过犹不及,必然物极必反。
媒体不断曝光的贪官腐败堕落,无一不是因为追求欲望无度,贪念顿起所致。其实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一日三餐,食能果腹就行,适量衣物,保暖就行,三尺床榻,能睡就行。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戏言:钱少是自家的,再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一句戏言,认真咀嚼,对钱的哲学思维绝对引人深思。假如人人都能理解,都能应用,这社会就没有了贪污腐败,没有了违法犯罪,这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和谐。
知道了欲望的双刃性,才跨出了“远离欲望”的戒毒第一步,如何真正的远离欲望,人就得进行德的修行。
孔子曰:德之不修,吾之忧也。讲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必须修德,德就是包括诚信,感恩,反省,慎欲,慎独等各种各样的品德,品德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人自然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就会做到贪念止于起,邪念止于生,淡定看待权色名利,于是人的心态就平和了,人生中就少了抱怨,少了愤怒,从而三毒就会慢慢的远离我们的人生,我们就会享受生活的和谐,咀嚼出生活的甜美,工作的快乐。
回忆自己从警生涯,20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淌,自己也身陷三毒之中,20年的时光,生活的艰辛,工作的艰苦,充满着酸甜苦辣,充满着喜怒哀乐,20年的光阴,换得今天思想上的洗礼,生活上的感悟,工作上的淡定,跨入不惑之年,才知道修德的重要,才懂得人生的真谛,才知道什么才是我的活法,是为晚,也不为晚。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人一活法,而活着真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必须从德开始修起,淡定是平淡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工作态度,更是完美的人生态度,要淡定,就必须学会戒毒。
活在人生路上,我们需要戒毒,走在从警路上,我们需要戒毒,要戒毒,须修德,这是我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