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所里的故事
为戒毒人员检查身体
戒毒人员既是违法吸毒者,又是毒品的受害者。他们被称为“瘾君子”,因为吸毒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亲人的信任,失去了宝贵的青春。而在管教民警眼里,他们既是违法人员,又是病人,如何帮助他们与毒瘾作斗争,如何改造他们的心灵,这是管教民警的责任。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宁波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发生在——
戒毒所里的故事
坐落在锦屏山脚下的宁波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普通市民眼里,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日前,记者走进戒毒所,发现这里绿树掩映,十分宁静。
该所创办于1997年9月,现有民警(职工)62人,其中女民警(职工)37人。设有3个戒毒大队,戒毒一大队是接收男性脱瘾人员的总站,戒毒二大队是男性康复的中转站,经一大队脱瘾的人员转到二大队,二大队把思想比较稳定的分流到戒毒新区。三大队为女子戒毒区,专门接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据介绍,该所每年接收1500名左右的戒毒人员,平均日住所戒毒人员500余人,至今已有13000余名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出所,回归社会。他们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蔬菜瓜果种植大户,有的成为禁毒志愿者。从2002年至2009年,该所已连续8年四次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强制隔离戒毒所。目前在该所接受强制戒毒的人员有600余名,其中女性150名,90%是年轻人。
这里没有冷漠的高墙铁窗,这里充满了人性的阳光,化解了戒毒人员冰冻的心,开启了戒毒人员的心灵之门。他们在这里告别吸毒的冬天,拥抱戒毒的春天。
戒毒人员的 故事
一封震撼人心的遗书
杨某,男,1981年10月出生,未婚,余姚市人,家中独子。2004年4月因吸毒在该所强制戒毒4个月。2005年3月因复吸被处劳动教养2年。2008年9月再次被公安机关查获,送至该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三进戒毒所的杨某对戒毒毫无信心,他说:“这辈子恐怕要与毒品为伍了。”入所后他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基本不与同室的戒毒人员说话,对管教民警的教育谈话反应冷淡,不理不睬。
2008年12月5日,杨某父亲来所探视,递给他一封皱巴巴的信,告知其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杨某用颤抖的手展开信纸,忍不住放声大哭:“妈妈,我对不起你。”管教民警江坤根拿过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儿子,你是第三次进戒毒所了,妈走了,你不能再吸毒了,戒毒以后早点回家好好照顾你的父亲……”
杨母为唤醒吸毒儿子跳河自尽的事引起了所长周国其的重视,在与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联系后,决定派管教民警带杨某回乡祭母。2009年1月14日,杨某回到了家里,他久久地跪在母亲灵位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是毒品害了我,是毒品毁了这个家。”
据杨家亲友介绍,杨某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每年收入可观。杨某原是个乖儿子,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在当地人缘很好,前些年承包建筑工程挣下了百万家产,后来都被他吸毒吸光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直非常自负的杨某在母亲的灵位发誓:一定要戒断毒瘾,好好照顾父亲!回所后,管教民警趁热打铁,耐心帮教。而杨某好像换了一个人,积极配合治疗,室外活动有说有笑。看着他的变化,管教民警也放心了不少。
一段温暖浪子心的亲情
一天,在戒毒人员家属探视室里,即将与戒毒人员黄某复婚的妻子拉着管教民警王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句话:“我不知道如何感谢你们,是你们挽救了我的丈夫,挽救了我的家庭。”
35岁的黄某是北仑区人, 2001年2月,因生意失败,禁不住朋友的诱惑,开始吸食海洛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家徒四壁。2001年5月,他因吸毒被处强制戒毒3个月。同年8月又一次被查获吸毒,强制戒毒4个月。2004年再次因吸毒被处强制戒毒4个月。起初,黄某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其能改过自新,但黄某在一次又一次的“承诺”之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反悔”。绝望中的黄妻与其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黄某破罐子破摔,在吸食毒品的路上越滑越远。2008年10月又因吸食冰毒,被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蛟州派出所查获,送至该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
黄某入所之初情绪极不稳定,一方面因长时间吸食毒品经常产生幻觉,感觉有人要打他;另一方面,又因妻离子散,悲观失望,看不到出路。因此他内心封闭,对抗情绪严重,经常跟室员争吵,时时提防有人暗算他。管教民警王伟看在眼里,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教育和谈话,但黄某始终是“油盐不进”。王伟在走访中了解到,黄某母亲早逝,从小缺少母爱,离婚后又孤单一人,没有家庭温暖,以致在吸毒的沼泽里越陷越深。这时侯黄某内心最缺少也最渴望的就是亲情。为此王伟反复做其前妻的思想工作,并请她适时来所里配合规劝,唤起他对亲情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同时,针对黄某的心理反应,即吸毒成瘾产生幻觉等病情,由医生对其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辅之药物治疗。
亲情渐渐融化了浪子冰冷的心。目前黄某的幻觉消失了,面色红润了,生理毒瘾戒除了,和室员相处融洽,劳动积极,表现良好。其前妻看到了黄某的变化,深情地对他说:“只要你真的戒了毒,出所以后就复婚,我们好好过日子。”
管教组的 故事
管教民警陈良1990年从宁波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宁波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工作。1997年9月强制隔离戒毒所创办时到戒毒一大队工作。他天天与吸毒成瘾的人打交道,为他们重返社会进行脱毒治疗、拒毒教育、体能训练、劳动康复、心理矫治。由于工作出色,陈良在去年荣立个人三等功,现调至戒毒二大队,并担任了二大队的负责人。
至于到底管教过多少名戒毒人员,他也记不清了。但41岁的慈溪人胡某让他记忆犹新。去年年初,因为吸食过量冰毒,胡某经常出现被人追杀的幻觉,并怀疑老婆出轨,因此被他母亲和姐姐送到该所戒毒。刚开始的时候,他母亲一个月来探视一次,但两三个月后,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母亲的身影。陈良经过了解,原来胡某的母亲得了不治之症,一直卧病在床。而胡某觉得看不到任何希望,不愿再配合治疗。到了6月,胡某的母亲撑不下去了,她渴望在弥留之际最后见儿子一面。在陈良的帮助下,胡某在其母亲去世前半小时赶到了病床边。为此胡某对陈良感激万分,表示一定要下决心戒掉毒瘾。医生对其双管齐下,戒毒和精神病一起治疗,而陈良也对他特别留意,平时除了正常的教育谈心外,一有苗头,就单独找他谈话,最后帮助胡某生理脱毒成功出所。
陈良说,相比之下,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容易,而心理脱毒困难,所以戒除毒瘾的大部分时间是心理康复期。教育转化是心理康复期的系统工程,如果教育转化工作成功,可以帮教戒毒人员走出“吸毒、戒毒、再吸毒、再戒毒”的怪圈。为此,他们将戒毒人员分为三个层次,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第一个层次为生理脱瘾期的新戒毒人员。这个层次的戒毒人员在生理上处在脱瘾痛苦阶段,在心理上对强制戒毒有抵触情绪,思想不够稳定,容易出事。为此,在加强管教的基础上,辅之于治疗和教育,想方设法稳定每一个戒毒人员。
第二个层次为戒毒康复期的戒毒人员。这个层次的戒毒人员已经摆脱了脱瘾痛苦,思想上比较稳定,但其中有一部分人因戒毒而带来家庭危机,若处理不好,也容易出事。因此,对这个层次的戒毒人员以巩固为主,重点做好亲属工作。
第三个层次是复吸劳教对象。这部分戒毒人员因为怕劳教而采取异常举动,最容易出事,是管理重点中的重点人物,他们采用以民警包管包教形式,明之以理,晓之以法,让他们安全渡过戒毒期。
管教民警邬惠丽1998年从警以后,就与女子戒毒人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当过护士,干过管教,是戒毒所里的多面手。而她的丈夫胡桥也在该所工作,同是管教民警。妇唱夫随,他们把戒毒所当成了自己的家,家务事全部托付给年老的公婆,孩子有时生病也没有回家照顾。夫妻俩结婚不度蜜月,产假没休足就上班了,因为她心中装着最多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姐妹。
小谢是象山县公安局送来的强制戒毒人员,但她是一个哑巴,咿咿呀呀、手舞足蹈的,不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邬惠丽耐心地与她笔谈,尔后又用简单的手语与她交流。小谢原来不肯吃药,情绪低落,在邬惠丽的关心下,日久生情,渐渐地配合戒毒,并表示出所后再也不吸毒了。
吴某入所时哭哭啼啼,怕强制戒毒后其未婚夫会离她而去,一天夜里趁室员熟睡之际,用袜子挂在窗栅上准备了结此生,幸亏值班巡视人员及时发现。邬惠丽一边对她耐心开导,一边打电话告知其未婚夫,请他来所探望。经过帮教,吴某在戒毒期间表现较好,成了一名戒毒积极分子。
老家山东的李某与丈夫一起到余姚开搬运站,经过数年打拼,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由于李某在朋友的引诱下,沾上了毒品,给家庭带来了阴影。去年李某因吸毒成瘾被查获强制戒毒后,为了想早点出所,她将牙刷折断6节吞进腹内,致使疼痛难忍。医生发现后,立即为她排除异物。邬惠丽知道治病要先治心,多次对其谆谆善诱,并为她检查身体,对症下药予以治疗。
邬惠丽把戒毒人员当成犯错的姐妹,用爱心解除她们依赖毒品的痛苦,经她教育的100余名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后,不少人还打电话、发短信来表示感谢。2006年,邬慧丽被宁波市公安局评为“三基”工程建设标兵,成了“十大”监管明星,丈夫胡桥也因深挖犯罪成绩显著受到了嘉奖。
医疗组的 故事
多数吸毒成瘾的人患有这样或那样的身体疾病。所以每个戒毒人员进所后,都要通过身体检查,针对其吸毒史及健康状况,制订戒毒治疗方案,进行科学治疗,不让一个戒毒人员带病出所。
谁来做这种平凡的工作呢?医生张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来自湖北省老河口市,2003年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她说,从事戒毒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她愿意一辈子在宁波从事戒毒工作。
奉化籍戒毒人员毛某因静脉注射海洛因,臀部烂出来两个黑洞,脓血从洞内流出来,疼痛万分。入所后,女子戒毒区主任季定素立即组织了医疗组为其治疗,并提供特别护理。张丽每天忍着难闻的味道为她配药、换药,清理伤口。护士陈妩娜一边护理,一边不忘疗心。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毛某生理上完全脱毒,臀部的黑洞慢慢痊愈。出所时毛某一身轻松,她说:“我今生再不下决心戒断毒瘾,就对不起戒毒所里的医生。”
有一名戒毒人员因患严重妇女病,下身出血不止。张丽请专家前来会诊,为她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没多久,这名戒毒人员多年的病史消除了,她在出所时说:“我进所一身病,出所一身轻,多亏了戒毒所里的好医生。”
去年7月5日,戒毒人员宋某突发急性阑尾炎,管教民警立刻将他送进医院,为他垫付医药费,代表家属签字动手术,术后又精心看护,使他很快康复。家属来探望时,对民警万分感激。
戒毒人员梅某,4次强制戒毒,2次劳动教养,这次吸毒被抓后,用自残方式导致双手尺骨骨折,生活不能自理。管教民警为让他安心戒毒,安排同室人员给他喂饭一个多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梅某抱着对民警的感激之情,安心接受治疗后平静地出所劳教。
生活组的 故事
走进女子戒毒区的会客室,一面上写“感恩的心献给教育感化挽救我的人”的锦旗首先映入眼帘。这面锦旗系2名出所的戒毒人员所赠。但对于女子戒毒区的每个民警职工来说,锦旗犹如一面镜子,时时在提醒每一名工作人员要踏实工作,不断教育感化挽救误入迷途的戒毒人员。
余凤娟负责女子戒毒区的生活保障工作,为了让每个戒毒人员吃好、睡好,不知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思。夏天为她们购置电风扇、手摇扇、冷饮,冬天为她们添加棉衣棉被。戒毒人员要买饼干、蛋糕、衣服、鞋子等,她每次都一一记着,然后让采购人员买回来。戒毒人员生病了,替她们到食堂订饭,有的戒毒人员出所时没有衣服穿,余凤娟总是设法为她们解决……女子戒毒区有150余人,总有这事那事的,她的工作量很大。主任季定素说,如果没有爱心和耐心,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
余凤娟把戒毒人员当作自己的女儿、妹妹看待,戒毒人员也亲切地叫她余阿姨、余姐姐。一位慈溪市的戒毒人员出所后,特地送来了杨梅让她尝尝。
去年是宁波市50年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由于戒毒人员多,活动空间小,气温一升高,戒毒人员情绪极不稳定。为保证戒毒人员安全度夏,该所每日发放十滴水、仁丹、花露水等防暑药品,发现中暑现象及时治疗。生活组降温有高招,一入夏就给每个房间安置了两台电风扇,每日24小时不停供凉。此外,生活组工作人员还不辞辛苦每日为戒毒人员订棒冰、西瓜、桃子等夏令食品,从里到外为她们降温。
戒毒人员说:“女子戒毒区的女民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们比母亲还温柔,比姐姐更可爱,这里是我们人生道路的又一个温暖的家。”很多戒毒人员出所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给曾经给予她们关爱的女民警发来短信、送来锦旗表示深深的感谢,还表示要记住民警的话,珍惜前途,重新做人。
策划:何剑涛 撰稿:何剑涛 王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