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 食管癌专家 食管癌病因 食管癌治疗 疾病百科
食管癌
目录别名:膈症,食道癌,噎膈部位:颈部
科室:消化内科,内科,外科,肿瘤科
症状:吞咽困难 咽部异物感 胸痛 进食困难 消化道狭窄 咽反射 柏油便 食管溃疡 食管痉挛 食管腔梗阻
基本概述
食管癌是(esophageal carcinoma)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占食管肿瘤的90%以上,在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中仅次于胃癌而居第2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是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管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食管癌有高发区这一特点说明该地区具备其发生的条件,如存在强致癌物、促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以及有遗传易感性等。但是各国各地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反映了食管癌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和饮酒是主要原因,在我国林县这个高发区,因为贫穷,居民饮酒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目前,食管癌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管癌病因进行了多途径探索。从亚硝胺、营养、微量元素、真菌及病毒、遗传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很有意义的进展。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食管癌发病的有关因素如下:
1.生活饮食习惯与食管慢性刺激
(1)吸烟与食管癌: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吸烟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居民不吸烟,食管癌则很少见。如Paymaster报道嗜好吸黑檀叶烟和咀嚼萎叶的印度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中,食管癌发病率高,而无此嗜好的拜火教徒中食管癌则很少见。故认为嗜烟可能是食管上段癌和中段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但国内既往的流行病学调查却没有发现吸烟与食管癌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现在看来既往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来自食管癌局部高发区,且仅局限于农村人口。近年来我国学者同时对高发区、低发区以及城市、乡村食管癌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多数仍认为吸烟可能也是我国食管癌发生不可忽视的促癌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烟草是一种致癌物质,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效应的,烟草中的致癌物质有可能随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引起癌变。现已发现香烟的烟和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如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环氧化物、内酯、过氧化物及卤醚等,并且还含有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基吡咯烷、二甲基亚硝胺、亚硝基去甲烟碱或亚硝基新烟碱。此外烟雾中还有大量NO、NO2和烃类反应生成的烷类和烷氧自由基,这些成分可直接攻击细胞的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造成细胞损伤,引起癌变。将烟草中几种化学物质分别加入饮水中喂饲Fisher大鼠30周,结果给予亚硝基去甲烟碱大鼠有12/20例发生食管肿瘤,其中3例为食管癌,进一步证实了烟草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
(2)饮酒与食管癌:有关食管癌与饮酒的关系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许多食管癌患者有大量饮酒史,或者多是酿酒工人及与酒商有关的职员。最近英国和香港科学家调查了香港食管癌患者的吸烟及饮酒情况,经过详尽对比分析,发现饮酒可能比吸烟更容易致食管癌发生。国内学者张毓德等对1400名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病例组有阳性饮酒史(每周平均白酒2两以上,连续5年以上)者占26.9%,而对照组为17%。但刘伯齐等对江苏扬中县、新疆新源县及江苏淮安县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讲究,发现只有饮酒量大的淮安县为阳性结果。看来酒精的作用与其持续时间,饮量大小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无用酒精或酒类制品作诱发动物食管癌报道。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酒本身可能并不直接致癌,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为食管癌的发生创造条件。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有些酒中可能污染有亚硝胺、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DDT等。这些污染物质可能会增强酒精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3)饮食习惯与食管癌:经在高发区进行发病因素的调查,发现食管癌病人有食物粗、糊、进食过快、喜吃烫饮料的习惯,这些因素损伤了食管上皮,增加了致癌物的敏感性。多数研究表明,热食是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中,许多居民和食管癌患者都有好吃热食习惯。研究者测量了高发区居民进食时碗内食物的温度,发现可高达70~80℃,最高为80~88℃。有报道用75℃热水灌饲小鼠,即可发现上皮细胞变性,黏膜炎症和细胞核酸代谢受影响,所以长期反复的热刺激,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也有报告认为进食过快、食物粗糙、蹲位进食及好饮浓茶、三餐不定时等与食管癌有关。
哈萨克族人爱嚼刺激性很强含有烟草的“那斯”。在日本,喜吃烫粥烫茶人群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过量长期饮烈性酒及多量吸烟者在欧、美国家中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原因。
(4)食管慢性刺激:前已述及的一些致病因素都会造成对食管的刺激,长期反复刺激作用会进一步导致食管黏膜病变。研究发现某些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和食管黏膜白斑病等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表明慢性刺激所引起的慢性损伤和炎症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一些食管癌防治现场做了大量营养学调查及营养干预实验。
其中在河南林县开展的已历时近14年的中美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究项目—营养干预试验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发现营养缺乏是食管癌高发区较为普遍现象,维生素A、C、E、核黄素、烟酸、动物蛋白、脂肪、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均较低。不少报道指出肉类、蛋类、蔬菜与水果的缺乏可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中美学者发现补充富含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可以保护机体,预防食管癌。试验表明新鲜蔬菜、水果、茶叶、维生素有抗突变作用,相对缺乏应视为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晚近有学者发现用单纯玉米饲料喂饲大鼠,可显著提高甲基苯基亚硝胺的致癌率,提示营养缺乏可提高食管上皮细胞对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敏感性。一些动物实验还证实缺乏维生素A、C、E、核黄素均能促使食管发生病变,增强致癌物对食管的作用。深入分析发现维生素C可阻断致癌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核黄素缺乏可明显增加甲基苄基亚硝胺对大鼠食管癌的诱发率,并缩短其潜伏期。这进一步揭示了维生素类抗癌的机制。林县的研究成果表明给高发区人群补充核黄素和烟酸复方营养素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因此给高发区人群补充维生素可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p#分页标题#e#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关系已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调查证实食管癌高发区水及土壤中的钼、硒、钴、锰、铁、镍、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钼的缺乏目前受到更多重视,已被认为是造成食管癌发病的因素,钼在自然界含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对一些高发区人群血清钼检测发现其平均值为2.2~2.9ng/ml,明显低于非高发区人群血清钼的平均值(4.8~5.9ng/ml)。钼是植物亚硝酸还原酶的成分,缺钼可使环境及农作物中亚硝酸盐积聚,而施用钼肥则可增加食物钼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人对钼的摄入量不足,还可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及生理功能,这可能也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有的调查显示食管癌高发区缺硒。硒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对细胞膜的过氧化具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及对癌的发生和生长的抵抗力。有机硒缺乏虽不一定能直接引起食管癌,但可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高发区人体及环境缺锌的研究已有报导,锌缺乏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动物实验表明,镉对小鼠食管和前胃有诱发癌瘤的作用,提示镉可能是食管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林县对食管上皮增生患者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复方营养液,发现可使上皮增生逆转,癌变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说明食管癌的药物阻断二级预防已取得初步良好效果。
3.亚硝胺类化合物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已被公认的一种强致癌物质。现已证实约十多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的食管癌,包括甲基苄基亚硝胺(NMBAR)、肌氨酸乙酯亚硝胺(NSAR)、亚硝基吡咯烷(NPyr)和亚硝基哌啶(NPip)、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NAMBNA)等。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通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其前体物在胃内经亚硝化而产生亚硝胺。近年研究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河北磁县、涉县、广东汕头、山西垣曲和阳城的饮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据调查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环境中检测出7种挥发性亚硝胺,阳性率高的有二甲基亚硝胺(64%),二丙基亚硝胺(30%)和二乙基亚硝胺(24%)。还测出玉米面中含有非挥发性肌氨酸亚硝胺,萝卜条中有脯氨酸亚硝胺。在林县被污染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均较高。二级胺和三级胺也广泛分布在食物和环境中,在胃内酸性条件下,胺类和亚硝酸盐很易结合产生亚硝胺。据报告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霉变食物,其中含较多亚硝胺及前体物质。霉菌不仅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且能分解食物蛋白质增加二级胺含量,从而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陆士新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不同食管癌死亡率地区居民从膳食中摄入不同量的亚硝胺,膳食中亚硝胺摄入量依次为:林县(高发)>济源(中高发)>禹县(低发)。结果表明:从膳食中摄入亚硝胺的量与食管癌的发病率成正相关。对林县人群胃液中总的亚硝胺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男性胃液中其含量平均为24.93ppb,而女性为20.51ppb,男性高于女性18%,这和林县食管癌发病率的男女比例吻合。林县人胃液中亚硝胺的含量和受检者食管上皮的病变、正常轻度增生、重度增生和癌变呈明显正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亚硝胺能诱发动物食管癌,而阻断胺类的亚硝基化能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林县人群尿中发现的一种新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异脯氨酸,可引起NIH3T3细胞的恶性转化,接种裸鼠形成纤维肉瘤。近年来陆士新等应用林县环境中发现的NMBzA与人胎儿食管上皮共同培养三周后,将上皮移植到BALB/C裸鼠肠系膜上,同时以NMBzA继续喂饲裸鼠,结果在肠系膜上发生鳞癌,对照组裸鼠中无肿瘤。从NMBzA诱发的肿瘤组织提取DNA中发现存在AIu序列,结果证明诱发的肿瘤来源于人类组织。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鳞癌,为林县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酸菜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山西阳城、四川盐亭、江苏杨中等地的传统食品,除含有被污染的一些真菌外,还发现含有微量的苯并α芘和亚硝胺,并含有一种名叫Roussin红甲酯的亚硝基化合物。在林县约55%的酸菜含有这种化合物,含量在1~5ppm间。实验表明,Roussin红甲酯可使经3-甲基胆蒽启动作用的C3H/10T1/2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涂抹小鼠皮肤后可使表皮增厚并降低皮脂腺数目,这种化合物可能是存在酸菜中的一种促癌物。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酸菜是既含真菌又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高发区发病因素之一。
4.真菌及病毒的作用
(1)真菌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炎和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通过多次对高发区林县、阳城、磁县、盐亭、南溴和新疆等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酸菜及霉变食物中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已得到公认。林县食物常被串珠镰刀菌、互隔交链孢霉、圆弧青霉、白地霉、黄曲霉等污染。这些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还能分解蛋白质,增加食物中胺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变食物致癌作用已经动物实验证实。用霉变的玉米面(含串珠镰刀菌)诱发出了大鼠食管乳头状瘤、胃乳头状瘤以及食管磷癌,并可致小鼠食管和前胃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样改变。林县粮食中检出的串珠镰刀菌的含量和种类数,较国内外食管贲门癌低发区明显为高,与食管贲门癌发病率呈正相关。目前已从镰刀菌中分离鉴定出的真菌毒素包括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其中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霉变玉米中含量最高。以此两种毒素含量高的霉玉米按20%比例配成饮料喂饲小鼠,可以诱发出食管、前胃及腺胃增生性改变,提示此两种毒素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一步证明镰刀菌可能是高发区主要致癌真菌之一。互隔交链孢霉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真菌。互隔交链孢霉在河南食管癌5个高发县粮食中的污染率(6.53%)高于3个低发县(3.9%)。其含有的主要真菌毒素为互隔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互隔交链孢霉的诱变性和致瘤性主要与这两种毒素有关。研究发现AME和AOH对TA102和E.Coli检试菌有诱变作用,能诱发人羊膜FL细胞的USD和ZBS细胞、大鼠肝细胞的DNA单链断裂。AME能干扰rRNA的转录活性,损伤人淋巴细胞DNA,诱发V79细胞突变,使NIH/3T3细胞转化,转化的细胞能在软琼脂上生长,接种BALB/C裸小鼠体内具有成瘤性。AME和AOH能促进脂质过氧化,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与细胞癌变有关。用AME或AOH分别在体外短期处理培养的人胚食管上皮,从中提取DNA,以此DNA转染NIH-3T3细胞,细胞发生了恶性转化。转化细胞可在软琼脂上生长并具有成瘤性。近年还证明AME或AOH处理后的人胚食管上皮有C-Ha-ras突变及扩增,C-myc基因的激活和扩增。AME和AOH诱发人胚食管上皮增生,后者还成功地诱发了食管鳞状细胞癌。上述结果表明互隔交链孢霉在人食管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圆弧青霉的提取物诱发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 候秉森等报道热、化疗、放射三联治疗食管癌5年生存率达28.2%,而单纯放疗为20%。这说明放疗、化疗合并热疗可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而加温与放射合并也可以得到协同作用。王建华等报道,食管腔内加温合并体外照射可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表明加温合并体外照射组的CR率高于单纯体外照射组,而且有统计学意义。加温合并体外照射组的长期生存率超过单纯体外照射组,其1、3年统计学处理有意义,其5年生存率23.7%,高于单纯放疗的16.7%(见表15)。在病变长度≤5cm组中,加温体外照射组优于单纯体外照射组,其1、3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4%和18%。因标本偏小,致统计学处理意义不大(P>0.05)(表16)。而肿瘤>5cm组1~5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
在热疗合并放疗时,肿瘤的加温要有足够的热剂量,随着温度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也将随之增加。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温次数多少,与局部控制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一般认为,每周加温一次即可。局部控制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每次的加温质量,即温度的高低。为了提高加温质量,每个辐射器在体模内测得热剂量分布之后,不要轻易改动,而且要定期校正,确保加温质量。
(6)放射与手术的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局部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手术后的局部复发,多数是癌瘤外侵部分,术前放疗能起到较好治疗作用。放疗后的局部复发,多数是原瘤体的残存癌,放疗后手术切除则是最彻底的治疗手段。因此手术与放疗的合理结合可能是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术前放疗主要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特别是外侵明显的临床Ⅲ期患者。其优点主要为:①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外侵减少,提高手术切除率。②淋巴结转移率降低。③5年生存率有不同程度提高。目前资料表明术前放疗并不增加手术困难,也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放射技术一般采用前后二野垂直照射,照射野包括全纵隔和胃左动脉区,剂量40~50Gy/4~5周,休息2~4周后手术。
术后放疗主要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预防性术后放疗”,对于中晚期术后“高危”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术后蔽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率。照射范围应包括原来肿瘤瘤床、吻合口及整个纵隔,照射剂量50~60Gy/5~6周。②术后残存癌的术后放疗,术后肿瘤残存的常见部位有气管膜部、心包、主动脉壁、椎前筋膜和吻合口,以及胸内及胃左动脉淋巴区残存的淋巴结。最好于术中在残存肿瘤周围和“高危”区域留置银夹标记。照射范围以癌残存的病变区域为主,适当扩大,必要时包括周围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应争取给予根治量。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采用前后野垂直照射或斜野照射。③根治术后复发或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有原瘤床附近的局部复发、吻合口复发,纵隔内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该类患者多数病情较晚,治愈机会少,主要为姑息治疗。照射范围以局部病变为主,照射剂量50~60Gy,多采用前后野垂直照射,为避开脊髓可采用斜野照射。
不难看出(表17)手术前的放疗、化疗联合治疗与单独的手术治疗相比,三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食管腺癌的病人。
(7)提高食管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有关展望: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如何提高食管癌放射治疗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试用各类乏氧细胞放射增敏剂配合放疗,采用中子、负π介子等重离子照射等。目前较有实际意义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探索更好的剂量、时间、分割方式。如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河北省肿瘤医院最近分别报道,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法,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明显提高,提示后程加速超分割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分割方式。
②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提高靶区定位准确性、改善剂量分布,减少周围组织器官损伤,有助于提高疗效。
#p#分页标题#e#③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采用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的合理配合是提高食管癌疗效的手段之一。
5.其他治疗
(1)电化学治疗:电化学治疗是在肿瘤的中心插入阳性电极,周围插入阴性电极,再通入直流电来杀伤癌细胞。仅限于晚期食管癌严重食管梗阻而无其他有效措施的病例,该疗法目前正处于临床试用阶段,资料不多。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有功能的基因导入细胞去纠正代谢异常基因或产生新功能基因的治疗技术。肿瘤是细胞遗传物质突变或缺失所致,基因治疗的理想途径就是导入基因纠正异常,包括转入细胞周期基因、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抑制癌基因的活性等。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相信未来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6.影响远期生存的因素
(1)临床病理分期: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是与症状、X线检查所见病变长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而定。故其术后远期疗效与其有密切关系。
(2)癌切除的彻底性:对食管癌除应切除受癌侵犯的周围组织及局部淋巴结外,要求至少在癌上下切除5~7cm,在健康组织处吻合。有时不可能达到此要求。
(3)其他因素 尚有年龄、病变类型、癌的分化程度以及病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提高远期疗效,应根据病情及病人全身情况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尽量做到根治性切除。术中要注意操作技术,减少因手术造成的癌细胞转移,重视围术期处理,减少手术并发症,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 目前多采用主方加辨证施治,扶正与活血去瘀相结合的方法。我国华北地区应用冬凌草和冬凌草素,实验证明对人体食管鳞癌细胞CaEs-17株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捳作用。临床应用也证明有一定疗效。
(二)预后
影响食管癌术后转归的因素很多,根据文献报道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3603例组的分析,比较肯定的有关因素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食管癌外侵程度、切除性质、切缘有无残余癌等。影响远期生存主要有以下因素:
1.国际TNM分期 可较全面地反映癌的浸润深度和广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级别,是决定预后的主要依据。国内报道的9107例外科治疗结果,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0%,35.8%和16.9%。
2.淋巴结转移 局部淋巴结转移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39.3%;阳性者为10%。贲门癌有无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各为8.3%和26.8%。
3.浸润深度 细胞学普查发现的上皮内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100%,早期浸润癌可达95%以上。浸润癌(中晚期癌),分侵透肌层与未侵透肌层两组比较,前者5年生存率为24.4%,后者为40.4%。
4.恶性度分级 按三级分类法Ⅰ级5年生存率为38%,Ⅱ级为24%,Ⅲ级为33%。大切片法分析癌前缘分级,按四级分类,Ⅰ级5年生存率为55.2%,Ⅱ级为43.3%,Ⅲ级为11.1%,Ⅳ级为5.9%,差异非常显著。
5.宿主抵抗性因素 癌的生长受宿主间质抵抗,甚至有人提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是免疫现象。从癌与宿主相关观点分析癌周淋巴样细胞反应(LCR)、癌的纤维性间质反应、尤其食管纤维膜有无增厚等发现,5年生存率与LCR的强弱,有无纤维间质的胶原化“包围”,有无食管纤维膜增厚及有无癌侵犯显著相关,癌旁淋巴结的滤泡生发中心增生(GH)反应的有无及强度也与5、10年生存率有关。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癌的间质反应是宿主抗癌免疫的形态学表现,应予以充分重视。
6.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关于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后食管复发癌占首位,其次是第二器官癌,二者占死亡总数一半以上。说明早期浸润癌也可发生转移。
改进早期诊断方法是改善食管癌预后的首要任务,细胞学拉网法虽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早诊手段,但由于受检者仍有一定痛苦,且贲门癌的漏诊率较高,受检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新的无创性检测技术不断出现,如超微量胃液系列筛查法,电子穴位探测法,以及吞水音图微机诊断仪等,均属快速、简便、无痛的筛查方法,受检率达90%左右,有助于弥补拉网的不足。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