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社区戒毒不是放松管理

社区戒毒不是放松管理

时间:2022-06-11 22:18:15 皮肤科 我要投稿

社区戒毒不是放松管理

杭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位于余杭区良渚镇安溪,吸毒人员远离繁华的城市,在这里接受强制的脱毒、康复治疗。6.26国际戒毒日前夕,记者再次探访这里。

  毒品易沾难戒,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戒毒学员说,与社会隔离接受强制戒毒,他们其实内心比较压抑。如果能处于熟悉的环境中,戒毒效果会更好。

  今年6月1日,禁毒法正式实施后,政府大力推广社区戒毒工作。初次发现的吸毒人员,可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在社区内由社会力量帮助并监督进行戒毒。“这体现了戒毒工作更为人性化的一面。”杭州市禁毒支队二大队朱莉萍副大队长说。

  强制戒毒

  富家子弟,好奇吸毒

  小明(化名),萧山人,20岁,吸食毒品2年,海洛因上瘾。

  小明家庭条件优越,在中考失利后,他进了当地的一家技校读书,不过仅读了1年后他便主动辍学。

  2006年夏天,在朋友的介绍下,小明第一次见到了大麻。

  “听说吸了这东西精神会好,可以不睡觉!”果然,初次吸食后,小明两天两夜没睡觉。他的感觉是“特别兴奋”。

  就这样,从大麻到海洛因,小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吸毒需大笔资金,小明只能撒谎,一次次向家人要。“大概是2007年的时候,爸妈终于发现了我吸毒,开始管着我,不让我出去。”

  据小明说,当时父母哭着请求儿子别再吸毒,但已被毒品腐蚀了的年轻人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今年3月9日,小明随家人去外婆家吃饭,归途中毒瘾突发,浑身发抖,痛苦不堪。当晚,父母就主动将儿子送进了强制戒毒所。小明回忆,刚进来时,他四天四夜没睡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浑身难受。经过了15天多方治疗后,小明基本脱毒。

  “如今我已基本没有毒瘾,平时上课、活动、劳动,生活很规律。但就是出不去,一周也只能在操场放风一次,平时基本就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内活动,见到的不是吸毒病友,就是教官,感觉特别压抑。”小明的强制戒毒时间还有3个月。

  社区戒毒

  长明寺巷社区戒毒的第一人

  小高(化名),男,35岁。他1995年开始吸食海洛因,1996年6月份第一次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被强制送到一自愿戒毒所,结果出所当晚就复吸。

  十几年内,他先后主动去了临平、上海、北京等地戒毒机构,都没能将毒瘾戒掉。2007年12月,他成为长明寺巷社区尝试社区戒毒的第一人。

  当时,社区专门为小高成立了一个戒毒帮教小组。不需要早晚报到、不需要窝在专门的小房间里,不需要限制自由,这就是社区戒毒所的生活。

  进入社区戒毒所已大半年了,小高说,对于这样宽松的戒毒环境,他很满意。“不用整天蹲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可以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心理压力小了很多,有利于我恢复!”

  负责帮教小高的老师有5个,和他关系最好的是长明寺巷社区的治保主任———鲁冰。“自从社区戒毒后,小高的表现很不错。”

  解读

  社区戒毒更显人性化

  在禁毒法施行之前,2008年2月开始,杭州市开始社区戒毒试点工作,小高所在的小营街道成为了浙江省三个社区戒毒(康复)试点之一。

  截至昨天下午,小营街道共接收社区戒毒人员24名,男性21名,女性3名,年纪最大的55岁,最小的23岁。

  “社区接收戒毒人员后,就立即开展帮教工作。每位戒毒人员,我们都会成立监护小组,由社区主任或者书记牵头,治保主任、社区民警、戒毒人员家属、志愿者、退休干部、社会法律工作者、社区医生参与共同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小营街道党工委邱副书记说。

  目前,小营街道所属12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按照不少于1∶4的比例监护社区戒毒人员,对于戒毒人员,社区倾注更多的是责任和爱,为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帮助。

  社区戒毒是引导吸毒人员在社会生活状态下戒毒。“怀孕或者正在哺乳期的妇女、不满十六周岁或年满七十周岁、患有严重疾病和传染病的吸毒成瘾人员可以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在社区进行戒毒。这也体现了戒毒工作更为人性化的一面。”朱莉萍说。

  

  社区戒毒不是放松管理

  “对于吸毒人员是否进行社区戒毒,我们是有选择性的。必须要符合禁毒法规定的特定条件,由公安机关作出决定。”上城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董警官介绍说。

  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戒毒人员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人员应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我们会和社区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每个星期了解一次情况,每月谈话一次。由公安机关定时对戒毒人员进行尿检,必要时进行抽查。不接受尿检的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报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小营街道综治办陆建华科长说。

  朱莉萍说,“社区戒毒人员离开戒毒地3日以上需要履行请假批准程序。戒毒人员在3年内必须接受尿检28次以上,其中第一年上半年每隔半月检测一次,下半年每隔一月检测一次。第二年每隔二个月,第三年每隔一个季度检测一次。进行尿检的费用并不需要戒毒人员承担。”

问题

  人手不够 专业人员缺失

  “如今搞社区戒毒,人手是个大问题。”小营街道党工委邱副书记表示,目前,在他们街道专职的戒毒工作人员有三名,其中二名由街道的工作人员兼任,另外一个具体统筹人员只能从街道群防队借调。1:4的社区戒毒监护比例,需要让社区腾出众多人手来负责此项工作。“我们需要向上面打报告,尽快招聘人员,但编制、薪水的发放等,都是个问题。”

  鲁冰原先是长明寺巷社区的治保主任,对于戒毒的专业知识,他自己表示:其实并不太懂。社区戒毒试点开始前,他和很多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集中的短期培训,但要达到精通,完全不可能。“我和戒毒人员聊聊天还可以,但要在专业上提供帮助,很难!”

  因此,为了解决此困境,如今社区的每个帮扶小组中都安排了一个来自市公安局的专业禁毒志愿者。“专业的问题只能问他们。现在还好,我们社区才一个帮扶对象,如果今后来的人多了,禁毒志愿者完全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