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网上看病:只做参考莫当真

网上看病:只做参考莫当真

时间:2022-06-11 22:44:22 皮肤科 我要投稿

网上看病:只做参考莫当真

正规网站健康常识可参照,确诊病情还需患者亲自到医院

记者调查:所谓“专家”真假难辨

  打开百度,记者输入“在线看病”,搜索结果就有220万个,而输入“前列腺”,搜索结果竟然有7400万个。而排在搜索结果前几位的几乎都是“权威医院、专家坐诊”的专科医院。当记者随机点开一个网页链接,进入就有“在线咨询、QQ咨询、在线预约”等,等了不到10秒,就自动进入了在线聊天的状态。

  记者以“小便有些黄”为由进行咨询,不到5秒就有一位专家助理医生接待了记者。这位“医生”只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有无其他不适。记者试探性地询问道:“我的身体症状是否应该属于喝水少的原因?”随后这位医生只是询问了记者持续了多长时间后,就让记者去该院进行检查。

  记者又随机点开另外一家网站,同样的问题,这个网站的“谭医生”就直接地问:“您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尿后滴白,阴囊潮湿,腰酸乏力等?”在明确没有上述症状后,这位医生“建议尽早到院检查确诊,做泌尿方面的相关检查与肝功能检查等。”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在线“专家”在网上接受咨询,通常简短问个三两句话后就直接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诱导患者到他们所在的医院看病或者买药,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线回答患者问题的,多数不是真正的专家,一般来说,由专家的实习生或小医生“代劳”回答的还算好,不少是护士或聘请过来的文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上岗,这些披着马甲的“专家”让人真假难辨。

  一种病情多个结论

  虽然网络看病方便快捷,但经常会出现“一个病情多种诊断结果”的情况。近日,市民黄先生身体出现不适,想上网查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一家健康网站,他输入自己的症状:“喉咙疼痛,牙龈微肿,四肢无力……”不一会儿,就收到多位“在线专家”的热情回复。

  “你的情况是内火过盛导致的,可以吃阿莫西林和维C银翘片,几天就好。”一位姓王的医师开始与他“对话”,建议做一些特殊调理。这时网页上又出现了另一位张姓医生诊断:这个症状属于感冒后造成的。张医生还建议:“口服双黄连口服液和红霉素治疗,如疼痛再服用芬必得。”

  同一病症得出不同的结论,黄先生一头雾水,最后他还是选择去了市内的公立医院。

  不用挂号,不用排队,不用在奔走后仅换来寥寥数语,在家轻点鼠标,就能得到详细答复,通过网络求医问药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越来越受到年轻网友的青睐。有网友戏称,借助网络,在家就能享受“百度可看病、淘宝可买药、优酷可手术”的“诊疗一条龙”服务。但如此问诊靠不靠谱?网络背后“指点迷津”的医生、专家们,到底是何方神圣?佛山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佛山日报记者 李皓

  最近天气炎热,家住南庄的梁先生的妻子怀孕了,妻子想吃西瓜,但不知孕期是否可行,于是梁先生在电脑上输入“怀孕后可以吃西瓜吗”,马上就找到了令其满意的答案: “少量吃西瓜是可以的”、“不要吃冰箱里拿出来的”等。而在机关工作的“80”后小张,是个热衷于网络问诊的年轻爸爸。这种习惯的养成要追溯到其女儿出生前。“从老婆怀孕到孩子出生,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看。”小张告诉记者,不用上医院,许多问题上网一查就有答案,复杂的问题还可以免费咨询“网络医生”,信息全面,省事省钱真划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热衷于网上看病的多是年轻人,其中又以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年轻白领为主。

  当然,也不是所有在网上看病的人都是为了图方便,对于一些难以启齿的私密疾病,不少人觉得和医生当面说很难为情,先在网上问问再说。还有些患上了疑难病症的网友,则想通过网络找到民间偏方。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健康知识的询问外,网上问诊,最多的是以妇科病、人流、不孕、男科、骨科、泌尿或癫痫等疾病为主,再有就是肝病类。因为许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比较私密,不好意思当面咨询医生,而网上问诊隐私性强,所以此类网站也特别多。

  医生意见:

  网上看病挺不靠谱

  “一些正规网站上的健康常识,网友还是可以参考的,但要在网上看病,实在是不靠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杨智才坦言。他说,医生看病,需要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等全面考虑,而在网上,求诊的网友最多能提供简单的症状,如果仅凭此就给出结论,那网上岂不是遍地都是“神医”了?

  而且,一些小毛病也可能是大病的表征,需得到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此外,若在网上看病而出现了差错,不仅后果难以弥补,就是投诉索赔都是无门路。杨主任曾遇到一位患者,因头疼、眩晕、耳鸣在网上“自诊”为高血压,后来自己买药吃,吃出了肝损伤不说,还因突发的脑梗塞被送到医院抢救,险些送命。“即使有对上症状治疗成功的,也多是碰对的。如果有正规医院的医生在线解答,情况会好一点,但网上的‘游医’实在太多了。”杨主任说。

  禅城区中心医院内科主任黄海鹰告诉记者,“通过文字描述诊断太草率。”从用药角度而言,医生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明确获知患者的具体体征信息,如患者的脉象、舌质、体温等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患者所患疾病的具体类型,是医生遣药组方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体征信息又是伴随着患者体质的变化而改变的,网络医生很难依据网络工具十分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实时信息。

  黄医生告诉记者,不久前,有位老人的两个儿子来到诊室咨询,说他们的母亲腰疼得下不了床,还有腿部浮肿,不能来医院。根据以往的看病经验可能是腰椎管狭窄症又犯了。他们还带来了一沓核磁、CT片,并要求给老人开些止痛药。医生发现患者的确有很严重的腰椎管狭窄。但是单凭这些材料,不能断定老人这次就是腰椎管狭窄症发作。“我坚持要老人的儿子们一定要将他们的母亲接来,看病必须面对面,否则会误诊、漏诊。”结果下午儿子们把母亲接到医院,一经检查发现最致命的是下肢血管栓塞,而不仅仅是先前认为的腰椎管狭窄。

  卫生部门:

  网络只能宣传健康知识

  佛山市卫生局办公室曾主任介绍,国家明确要求,在网络上只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不能对患者看病,不能开处方,也不能卖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2002年,卫生部要求医疗信息网站在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之前,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的卫生信息网站,只能提供卫生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属于医疗行为,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2009年7月1日,《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措施》正式实施。该《措施》虽然对医疗保健信息的公布提供了范例,却没有对网上诊疗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而有些网站打起了“擦边球”,以医生提倡的名义向患者推荐药品。

  俗话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用出门挤车,不用排队登记,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寻医问药,内里肯定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