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与病理变化
子宫内膜异位的辨证
病位多在胞宫、胞脉、胞络、盆腔,但异位内膜转移生长部位不同,可累及肠壁、阴道、外阴、膀胱等,临床应根据症状、体征、等判断异位症的发生部位。
一、气滞血瘀: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行不畅,经色黯红,有血块,块下则痛减。乳房胀痛,肛门坠胀,烦躁,舌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
二、寒凝血瘀:经前、经期少腹冷痛,得温则舒,经行不畅,经色黯,有血块,块下则痛减。形寒肢冷,恶心呕吐,肛门重坠,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淡黯,苔白,脉沉紧或弦紧。
三、热郁血瘀:经前、经期少腹灼热疼痛,喜冷拒按,经期或经前后发热,月经提前,量多质稠有块,口苦口渴,烦躁易怒,尿黄便秘,盆腔结节包块触痛明显。舌红或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四、气虚血瘀: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喜按喜温,经色淡黯,或有血块。神疲乏力,口淡纳差,肛门重坠,大便不实。面色无华,舌淡黯,有齿印,苔白,脉细缓或细弦无力。
五、肾虚血瘀:经期或经后少腹隐痛,喜按喜温,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色淡黯,或有血块,或量少淋漓。神疲欲寐,性欲淡漠,艰于受孕,肛门重坠,大便溏薄。面色晦暗,或面额黯斑,舌淡黯,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或细涩。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
内在性内膜异位症局限于子宫肌层使子宫不规则增生,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也似肌瘤呈旋涡样结构,还可见散在紫褐色陈旧性出血斑点,且外周无包膜,此种病症称子宫肌腺瘤;异位的内膜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使子宫较均匀地增大,称子宫肌腺病。
外在性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在卵巢,由于周期性出血,可出现血性囊肿,多为6~7cm直径大小,表面为一层原纤维囊壁包绕,内含棕黑色粘稠陈旧血液,又称“巧克力”囊肿,多与周围有紧密粘连。其次子宫直肠隐窝之腹膜、子宫骶骨韧带、直肠阴道隔甚至直肠前壁,常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结节,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间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
光镜下能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和出血。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出血,上述典型组织结构可能被破坏而难以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极少发生恶变,但卵巢巧克力囊肿可以恶变为宫内膜样腺癌等,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