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肝癌早诊和评估“新武器”

肝癌早诊和评估“新武器”

时间:2022-06-11 22:30:02 皮肤科 我要投稿

肝癌早诊和评估“新武器”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毛一雷教授等通过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的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的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系列相关研究,证实了GP73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40年前问世的甲胎蛋白(AFP),两者联合检测将大幅提升肝癌的诊治水平。日前,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消化道》(《GUT》)上,引起国际医学界广泛关注。

研究组测定了肝癌高危人群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发现GP73对肝癌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7.4%;同组患者AFP对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2%和85.3%,提示GP73在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均远高于AFP。而将GP73和AFP联合检测后,其敏感度、特异度提高到89.2%和85.2%。研究通过肝癌组与健康组的对照,在国际上首先确立了GP73的正常值为1.2(0.9~1.7)相对单位,肝癌组血清GP73平均值为14.7(8.9~29.4)相对单位,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肿瘤个体的大小无关。

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前瞻性地对肝癌患者进行的术前、术后及随访等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患者GP73水平随着肿瘤切除而下降,术后14天跌到谷底;当肿瘤复发后GP73亦开始反弹。这一发现揭示了GP73在肝癌患者的术后随访和复发监测中的明确意义。

该研究也支持了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大样本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的GP73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均小于5相对单位,明显低于肝癌患者。暗示GP73在监测患者从携带乙肝病毒发展到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整个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组还首次检测了与肝硬化/肝癌无关的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14种临床常见癌症的GP73值,结果证实GP73在其他良、恶性肿瘤中尽管有轻度升高,但增高值远远低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证实GP73为肝癌的单一肿瘤标记物。此外,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还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成功合成了自己的GP73单克隆抗体,为今后的临床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一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等共同完成,所收集的4217例血清样本涵盖了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3个种族,包括了正常人群169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337例、肝硬化患者512例、肝癌患者789例、其他肝脏恶性占位61例、肝脏良性占位206例,以及其他常见的14种癌症患者622例,获得了迄今国际上关于GP73研究样本量最大、检测项目最全面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毛一雷教授指出,GP73的出现要归因于近年来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该研究组正在计划进行一项更大、长期的研究,联合应用GP73、AFP和影像学手段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随访,希望能达到早期发现肝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从而减轻我国在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责任编辑: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