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癌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癌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时间:2022-06-11 22:29:53 皮肤科 我要投稿

癌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四分之一”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就注意到美国有医学专家报告说: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检中,1/4左右人的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无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而他们的死亡,也是由于其他疾病或原因。换句话说,在老年人体内出现肿瘤,是十分自然之事。近有海归学者黄又彭教授,在欧洲从事免疫学研究,自诉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体,发现80岁左右老人100%的体内患有隐匿性的、无任何症状的肿瘤(癌症)。他预计,如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120岁,每个个体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癌症)并不一定威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不影响他们的生存期限。我们还可找到佐证资料,以上海地区和美国为例,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比例都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以80岁计,80×3/1000=240/1000,即约1/4的人在一生中会因癌症而求治。这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癌症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

考虑到许多高龄老人都可能有隐匿的、无症状的体内肿瘤存在,黄又彭教授的“100%老人有癌说”也并非无稽之谈。这些事实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说,究竟怎么看待肿瘤(癌症),怎么防治恶性肿瘤,尤其是老年肿瘤?

在我们看来,首先,人类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攻克癌症,只能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或减缓、延迟其发生的时间,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带癌生存的时间。因为从本质上说,多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所发生的肿瘤,是一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过程而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会骨质疏松、脑组织会变性(早老性痴呆)一样。众所周知,癌细胞是细胞(主要是干细胞)的分化障碍,也就是说细胞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生物学现象。正因为存在这种偏差,生物才会进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细胞复制的次数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肿瘤好发。当然,这时,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识别、清理系统等功能,也随着衰老日渐弱化,偏差增多。故异常分化的癌细胞难以及时被识别和清除,也导致了这一后果。

既然是种生理偏差、既然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在于防范它的过早出现,防范它对生命的过早或过重伤害。研究表明,如今临床上80%的癌症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努力纠正诸如酗酒、抽烟、过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减少30%~40%肿瘤的发生,延缓许多肿瘤出现的年龄。这等于是抗击了肿瘤,延长了生命。

一个渐进的慢性过程

现代研究已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能发生。癌症发生的多个阶段为:正常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化障碍)→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黏膜内癌)→浸润癌→转移癌。

癌细胞是干细胞分化障碍的结果。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正常分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分化紊乱不成熟的细胞,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就像婴幼儿在向成人发育的漫长过程中,受到了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长大过程中学坏了一样。

然而,单个癌细胞还不足以为害,就像任何社会都难免有少数“坏孩子”一样。只有在这些癌细胞的生长、繁殖不受限制,不断增多,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形成相当的“势力”,如实体瘤癌细胞数达到106~7个以上时,或者血液中癌细胞疯长到天文数字后,才能出现症状,构成对机体健康的威胁。因此,我们更愿意把癌症看做是一类有众多因素参与的,主要涉及自身内在细胞代谢的,有着缓慢发展过程的“内乱”。

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处于封存不动状态,但在特殊情况下,原癌基因被激活或抗癌基因丢失,人就会患上癌症。原癌基因的被激活和抗癌基因的丢失,常常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等外界因素有关。所以,癌症也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慢性病。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通过加剧“内乱”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的。

尽管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病情会呈进行性发展,但癌症也跟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短时间内不会发作,从发作到死亡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当做一个慢性病看待,理论上是有依据的、临床上也是可行的。

刻骨铭心的两个案例

促使我对癌症产生兴趣并彻底改变看法的是两个时间相近的案例:197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到上海奉贤人民医院实习。突然急诊值班室内来了一个19岁的小伙子,身高1.80米,满脸通红。我为他进行查血等一系列检查后,考虑是白血病,便嘱咐其入院治疗。当时住院病人要自带被褥,故嘱其回去取。他家离县城有15公里,当晚他回到医院。住院第二天,主治医生即开出化疗医嘱,化疗到第三天,他起不来床了,第四天晚上,他死了!当时我的心像撕裂一样痛!这个比我小几岁的壮实青年几天前还蹬着自行车50多公里,用药4天后居然就这样死了!我的心非常愧疚,我觉得是我杀死了他。那天我不收治他,他不会这样死;也许我救不了他,但他至少不至于只活四五天。那以后,我一头钻进医院图书馆,查有关资料。那时,医学书十分有限,有的就是《希氏内科学》的老版本。书上清楚地写着这种治疗方法没错,证明这是权威的、科学的,但人却死了!在“科学”与“事实”之间,我迷茫了。而且,那时候,社会正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话题。这个案例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我坚信这里面有许多人们远未搞清楚的问题。

毕业留校后不久,我插队的地方有一位刚退休的领导来上海找我,希望我能帮助他治肺癌。我陪他走了好几家医院,一概拒绝收治,因为他患的是晚期肺癌,又伴有较严重的冠心病。无奈,我只能帮他找了我校内科权威老中医张伯臾,先帮他调整冠心病再说。而且,当时的医生一般都轻易不碰癌症,故我没和张老直说他患的是肺癌,只说是冠心病;至于肺癌,我则在张老的心脏病药方上加几味药。由于找张老很难,故以后就通过书信,由我直接改方。想不到这一改,一拖就是十多年。1978年是60多岁的老人,一直活到了1989年,整整活了10多年,大大超过了当时西医给他定的寿限——3个月到半年……

#p#分页标题#e#

正反两个案例,对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来说,触动该有多大!这是驱使我临床上一直致力于中医肿瘤治疗的最初动因。当时我想得很简单,既然治不好癌症,我就不治癌,先让病人活着,活得好一点,行不行?总比乱来一通、让病人死于化疗,尽早告别人世要好得多吧?

以后的临床经验,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这一信念。朦胧中我也逐渐感悟到,在很多情况下,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人们错误且杀伤性的应对措施,断送了许多人的性命;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的恐惧,最终导致后果越来越严重!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2000年前后,我在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任上时,一位台湾省的肿瘤医学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我们一致认为,对多数肿瘤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为恶性肿瘤有时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还要好得多。不少肿瘤患者5年以后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只能终身服药。“不是吗?”他笑着反问陪同他一起来的一些同行。因为这些人听到他这席话后颇为吃惊或不以为然。而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我自己亲诊的近千例完全康复的患者中,多数已不再每天胆战心惊地吃药了。其中,还包括几十例诸如胰腺癌、肝癌、肉瘤、脑瘤之类的患者。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我也底气越来越足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它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因为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几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而是死于其他因素。

最近,更有海归教授黄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长期从事尸检的经历,认定100%的人体内都会有肿瘤。作为一位资深的“海归”免疫学家,他也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正常的过程,和DNA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有关,这种突变是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物种的进化就是建立在这类突变基础上的。因此,黄教授认为,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生理过程。他特别强调,越老风险就越低(即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这与我们原先所主张的老年肿瘤患者是“乐龄癌”可谓“异曲同工”。“乐龄癌”无须过于紧张,它本身发展十分缓慢。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注意生活方式的合理性,改进不良行为,从而有利于健康。

其实,从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也纷纷改弦易辙,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的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曾明确指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传统的错误认识——“癌症不治”、“癌症等于死亡”,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错误观点的误导或因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的。

(责任编辑: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