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唐山市权威整形美容修复中心

唐山市权威整形美容修复中心

时间:2022-06-11 22:17:48 皮肤科 我要投稿

唐山市权威整形美容修复中心

色素性疾病

血管瘤常识

2007-09-30 16:52:26

(已经被浏览1235次)

血管瘤常识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即人们所称的“红色胎记”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所构成,为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时常见病之一。
血管瘤的病因:血管和淋巴管属于同一来源。在原始阶段,动脉、静脉和淋巴管的结构时没有区别的,只有在以后才生成供应血管(动脉)引流血管(静脉)和淋巴管。在分化的过程中上述组织的任何异常都可以形成肿瘤,发生血管瘤和(或)淋巴管瘤,血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从状期、网状期及管干期三个阶段,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或异常,在可出现该阶段正常发育形态的畸形。在从状期,有些毛细血管如果停止发育,就会产生毛细血管瘤和痣。在网状期,如果扩大的血管聚成团,并趋向融合在一起,就可表现出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在管干期,若粗大异常的血管干与大体循环有广泛的交通,则表现为蔓状血管瘤。血管瘤实际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介于错构瘤和真性肿瘤之间。血管瘤的起因尚不明了。有人发现有家族史的病人占10%,可能与遗传有关。有人做过血管瘤与HRA的关系研究,在一个家族中发现数名病人与HLA-B40有关,但目前尚缺乏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知女孩发病率较高,血管瘤组织中可侧出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受体,说明雌激素在血管瘤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血管瘤最常见于儿童,发病率约为1%~2%,其中70%~90%见于<1月龄新生儿。早产儿发病率可达23%。女孩比男孩多见,约3~5﹕1。血管瘤多为单发,约有1/5的病例属于多发。
  红色胎记自行消退的可能性仅限于草莓样血管瘤,患者在初诊时经家属观察证明已开始有退化迹象,方可采取继续观察。在婴儿躯干或四肢的小块红色胎记也可予以观察,因为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生长扩大,以后还有机会予以彻底治疗,而不致造成无法挽救的畸形。反之,在头面部,特别是临近眼、鼻、口腔等部位者,治疗稍一耽误时日,就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疗红色胎记的基本原则是严密观察,及早治疗,而不宜过久等候。一旦发现红色胎记增生、扩散或加深,就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侵犯或破坏深部及临近重要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伤残或难以收拾的局面。
传统的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⑴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期,发生在面部及口腔黏膜表浅部位。由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最常见的是草莓状,微高出表面,色鲜红或紫红,边界清楚,压之可退色,称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如不高出表面,呈大片平坦红色斑者称为葡萄酒斑。
⑵海绵状血管瘤:见于面部及口腔黏膜深部,由扩大的静脉管或窦腔所构成。病变隆起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并向深部组织扩展,透过皮肤可见病变呈青蓝色,形状不规则,表面高低不平,柔软如海绵样,压之可缩小,压力去除后立即恢复原状,头低时增大。可摸及硬结状静脉石,穿刺可抽出血液。可累及颌骨,并影响面容,引起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
⑶蔓状血管瘤:是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的脉管畸形,病变区皮下扩张血管成蔓状迂曲,有明显搏动和震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表面皮肤呈暗红色。
  新的分类方法:八十年代依照血管病变组织发生上的不同来分类。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为血管瘤,儿不具有增殖倾向的血管内皮及衬里组成的血管病变为血管畸形。由于血管的来源及组织学上的分类有毛细血管、静脉、动脉三大类。因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就是这三种血管发生的“增殖”或“畸形”病变。同时可能出现三种血管交叉合并的“增殖”或“畸形”。另外从血流的物理动态角度有可将血管畸形分为低流速血管畸形和高流速血管畸形。
真性血管瘤(Hemangioma),包括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和混合性血管瘤(Mixed Hemangioma),其特点是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停止生长,有的可逐渐退化。头面部血管瘤相当一部分很少退化,故必须早治。另一类为血管畸形(Vasculr Malformation),包括葡萄酒色斑(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Plexiform Hemangioma),它们多在出生时发现,不会自行退化。
  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美容缺陷,也可导致功能障碍。在少许情况下,血管瘤又有恶性进程特点,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急患儿的生命。所以出生以后如发现有血管瘤应及时就医,在病变较局限时采用手术等治疗可较彻底消除病变,由于病变局限,手术也不致引起较严重的面部畸形,如不及时治疗,瘤体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此时切除后可因大面积组织缺损导致严重术后畸形;甚至可由于波及重要结构而不能根治。某些血管瘤(如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可突然破裂,造成致死性大出血,这种类型的血管瘤也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和时机,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手术,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血管瘤的并发症:
1.出血;
2.感染及溃疡;
3.头颅、五官、躯干、肢体畸形,功能损害;
4.内脏功能损害;
5.骨骼生长发育异常;
6.血管瘤局部恶化;
7.并发肌纤维性硬化综合征。
血管瘤的诊断标准:
1.皮肤表面可见位置固定的红斑皮损,轻压后带有短暂褪退;
2.隆起于皮肤组织的肿块,按压可缩小,灌注征阳性肿瘤诊断性穿刺可获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组织液;
3.动脉性血管瘤可有明确的动脉搏动;
4.B超及彩超检查可见特征性影像;
5.病损区X光造型检查可见扩张、畸形血管影;
6.CT及MRI检查阳性;
7.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特征血管组织。
血管瘤常见部位:
  血管瘤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头面部、口腔内舌头、咽喉部、颌部、躯干、四肢较为常见,内脏中多见于肝脾。
血管瘤的治疗及最新研究动态
治疗方法:①手术切除;②冷冻治疗;③放射与同位素治疗;④硬化剂治疗;⑤激光治疗;⑥介入治疗;⑦血管瘤铜针疗法;⑧血管瘤超声高能电生化效应场治疗等。
(一)、手术治疗:
  原则上对局限或比较局限的红色胎记手术切除是可靠而安全的,并有很大机会获得根治的效果。在血管病变尚未十分扩大,及早进行彻底外科切除,即使在1-2个月的婴儿来说也可考虑。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病变经过妥善的各项术前准备后,手术根治有时也是可能的。对一些范围很大、部位较深的血管病变,估计无法做根治性切除者,也可以考虑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手术前或手术后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有时也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后体表部位的缺损,较小的组织缺损可进行拉拢缝合,表浅而较大的组织缺损可应用游离植皮修复,缺损较深或因此而暴露深部组织时可考虑行临近皮瓣或扩张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准备好输血,计划好各种止血措施,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血管瘤存在着术中出血量大甚至出现DIC,危险程度高,手术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留有明显疤痕和组织缺陷,肢体功能缺陷,面部畸形等局限性,手术疗法的选取要慎重,并且要充分备血和止血措施,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后果要有充分估计并与患者说明。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激光具有相干性好、高单色性、高方向性、高亮度等特性。 医学上常用的激光器主要有10 种:红宝石激光器、钕玻璃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氮分子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和染料激光器等。
1 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该治疗对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浅表血管病变如葡萄酒色斑或称鲜红斑痣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于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尽管如此,目前激光治疗血管病变有其局限性。
激光的生物效应是对生物组织进行凝固气化和切割。其主要原理是 : ①热效应:在激光照射下几毫秒的短时间内,可使生物组织的局部温度高达 200--1000 ℃且可持续 1min 。此效应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坏死或使生物组织炭化、气化。②压力效应:聚焦激光表面的压强 ,有时可高达 200g/ CEIl2, 压力可使生物组织破坏 ,蛋白质分解 , 此点对脉冲激光较为明显。③光效应 : 激光辐射生物组织可引起吸收、反射和传热 ,色素组织( 特点是黑素 ) 对激光有选择性吸收作用 ,很少反射和传热 ,因而由此引起的破坏性也大。 ④电磁场效应:激光是一种电磁波.因此伴随着激光存在就必然产生电磁场 ,其强度可达几十万伏 ,可使焦点处的组织细胞空泡化。用 Nd-YAG 激光器照射治疗,一般无出血 ,照后水肿反应轻 ,无需做 气管切开。它的缺点是 : 对病变范围广、部位 深的海绵状血管瘤 ,因受到激光作用的限制 ,不能用单一激光治疗,必须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另有光敏激光疗法(又称光动力激光疗法),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这是将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而激发态的光敏剂又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其 三要素是光敏剂、照射光和氧。由于光动力治疗是在活体上进行的,活体组织又是含氧的,所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光动力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敏剂和照射光。光敏剂的光动力活性、光吸收特性和靶向特性,决定了其临床可用性和适用范围。照射光的波长正确性、输出稳定性和投照可靠性也是决定治疗效果重要的可控因素。光动力治疗中,利用光能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单态氧和自由基能直接杀伤病变细胞外,还因这一过程引发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造成的局部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导致病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光动力治疗分两步来完成:一是给患者注射光敏剂,二是对病灶区进行激光照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光敏剂是PHOTOFRIN®,患者注射后通常需等待40 —50小时才进行激光照射。这是因为此时病变组织中的光敏剂浓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周边正常组织中的光敏剂浓度已降到低水平。选择这个时机照光,既可有效杀伤病变组织,又可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争取获得最佳的选择性杀伤效果。
2、光动力治疗中的照射与通常的激光手术区别
  光动力治疗中的照射,只起激活光敏剂的作用,能量无需太集中,不会造成照射区的明显升温,更不会造成组织的热损伤。而通常的激光手术,则是利用高能激光束所产生的局部高温,来切割、汽化或凝固病变组织,所以光动力疗法和传统的激光手术有本质的区别,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光化学反应诱导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而激光手术是一种单纯的物理作用过程。
3、 光动力的适宜人群为:3岁——58岁的广大患者,光动力技术治疗鲜红斑痣(红胎记)、草莓状血管瘤效果较好,蔓状、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差,光动力技术不用于治疗内脏血管瘤。高敏体质、卟啉症、血液病患者不能应用。光动力技术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化疗药物,药物为血卟啉类的,人体可以产生这种物质,也可降解。光动力技术治疗期间疼痛,需麻醉。光动力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30-60分钟。光动力技术不产生射线,无放射性物质。光动力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1至3次,面积大者治疗次数相应有所增加.光动力技术治疗血管瘤治疗过程无创面、不出血,治愈后不易复发,无任何毒性作用,光动力技术治疗后不留疤痕,无后遗症。光动力技术治疗血管瘤技术本身无风险,但需全麻. 光动力技术治疗血管瘤不需留院观察,但要避光。

(三)、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剂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由: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液;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连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博来酶素类;⑦沸水注射疗法;⑧尿素注射液。主要适用于较深血管病变的治疗如海绵状血管瘤。注射药物后局部呈现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全身发热反应,但一般在2—3天后消退。局部注射药物治疗的疗效不如手术治疗满意,但方法比较简单,又无需特殊设备条件,在谨慎的操作,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下,对无手术指征的血管瘤,亦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时局部注射药物治疗也可作为手术治疗前的辅助措施,为部分或全部切除血管病变创造条件。
(四)、铜针治疗:
  血管瘤铜针疗法是目前新发展的治疗方法,此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操作者将铜制针体插入血管瘤体中,并留置一至两个月。金属铜元素在体内与组织液接触形成离子铜,并在局部引起炎症、肿胀和部分瘤体组织坏死,血管腔闭塞,瘤体缩小好转,拔出铜针后创面逐渐愈合好转。主要适用于较深血管病变的治疗如海绵状血管瘤。铜针治疗对无法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激光治疗受限的血管病变,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其疗效不如手术治疗满意,一般仅能缩小控制病变,而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铜针治疗也可作为手术治疗前的辅助治疗,为部分或全部切除血管病变创造条件。在此疗法中,由于产生铜原子的吸收,并产生相应毒性作用,故目前也很少采用。
(五)、放射治疗: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总的来说,放射治疗对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疗效,但除较小的表浅血管病变外,一般仅能控制它迅速生长扩大,而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即使对小型的血管病变来说,放射性治疗后常可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破坏皮肤,影响骨骼生长发育,以及可能在以后引发局部皮肤萎缩性变化、甚或局部皮肤癌变。因此在可能情况下,早期手术切除及进行整复修补,还是应该优先考虑。放射治疗仅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它可使血管病变有所缩小,以便于进行手术和减少手术中出血。专家们认为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六)、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常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因此,目前较少应用或被激光治疗所取代
(七)介入治疗:
  是指在“X”引导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症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八).血管瘤超声高能电生化效应场治疗:
  本疗法的主要原理是:采用电生化效应场治疗仪在血管瘤瘤体产生超声高能电磁震荡,并产生电生化场效应,并产生电生化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瘤体细胞膜使其乳化、凝固,瘤体细胞死亡,血管管腔闭塞。治疗后3~5天内出现明显肿胀,肿退后血管瘤即被逐渐形成的结构稳定的纤维组织所取代,血管瘤缩小后消失。

(九)激素治疗:
  血管瘤可采用激素注射方法: 在局部病变处作间质注入激素,对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效果较好,选用甲泼尼龙,用生理盐水或 1% 利多卡因稀释注入血管瘤结缔组织间质中,每次 2mg/kg( 每周 1 次〉,每 4 次为1疗程。通常1个疗程结束后 20~3Od,血管瘤由明显缩小又重新扩大,这样在间隔3 个月后可重复 1 个疗程,也可选用口 服泼尼松治疗。有人报道在口服泼尼松或局部血管瘤间质内激素注射治疗症状好转后立即加用。
  但是临床已有大量事实证明,长期应用激素,易患严重高血压、盐和水的滞留或其他并发症,引起明显生理紊乱,抑制生长发育,大剂量激素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负氮平衡, 如皮下脂肪分布异常。身长、体重轻度发育迟缓.可出现库欣 (Cushing) 综合征症状群等。
  激素治疗血管瘤 ,适用于有自然消退趋势的婴幼儿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对年龄较大儿童,疗效差,对无自愈倾向的血管瘤不适合激素疗法。
  淋巴管瘤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以采取积极的手术切除植皮术,对海绵状及囊状淋巴管瘤手术要点:①要安全彻底地切除,避免遗留内膜组织、导致复发;②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损伤邻近的重要组织;③伤口应置橡皮引流管,以便术后负压吸引,并加压包扎,以消灭死腔,促进伤口愈合;④凡感染病例,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对毛细淋巴管瘤采用手术切除,植皮术。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及静脉畸形)
1.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畸形传统分类称为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出生时即已出现畸形。病变大多发生于头面部、口腔粘膜、四肢、肝脏、脊柱及其它部位。临床上显著特点是往往与周围肌肉(横纹肌)关系密切。表现为肌肉内或肌束间的血管畸形。而四肢等部位发生的病变由于血管“瘤体”的构成上的差别可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具有蜂窝状的血管畸形。绝大部分表现为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而缓慢增大、增厚的病灶,极少数患者出现相应神经受压的疼痛症状。而大多数均无不适症状。
以头面部病变为例,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深部者往往仅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时大时小的现象。病灶位于较浅者可出现暗红色、蓝色、紫色结节样外观。部分患者会主诉摸到病灶内的硬性颗粒。头面部发生的患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肿胀,如舌体肿胀,腭部、咽侧、颊粘膜都是好发部位。在患者兴奋、恼怒时病灶会明显增大。病变位于四肢者少数伴有疼痛、肿胀。两侧不对称,患侧肢体增粗,静脉畸形往往表现为弥漫的多点状、网状扩张的静脉,表面皮肤可见蓝色、紫色病灶,四肢部位通常显示蜂窝状结构。患者不慎外伤时可出现较多的出血,继发感染时常有出血。
2.组织病理
  海绵状血管畸形光镜下可见较多的血管上皮衬里组成的窦枪,如衬里及结缔组织构成密度不一的间隔,腔内可见大量的红细胞。部分病例可见腔内由红细胞、血小板钙化而形成的静脉石。蜂窝状血管畸形光镜表现为正常肌细胞束组成的间隔,间隙内为大量红细胞,而血管上皮衬里不完整。一般的静脉畸形仅表现为静脉管壁增厚、增粗。
3.诊断和治疗
  海绵状血管畸形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体征结合穿刺、影像学检查不难明确。病变几乎均是出生厚即已发现的软组织肿块,表浅者可有蓝色、紫红色结节外观,扪诊质地柔软,虽然一定范围但无实性肿块。可压缩并经放开后回复,有弹性。头面部病灶有体位移动实验阳性体征(即令患者置于瘤体低于心脏的特定体位,数分钟后会出现“瘤体”增大、膨胀的现象)。有些病例可扪及硬性静脉石。瘤体位于深部时需与另一类脉管瘤、淋巴管瘤及神经纤维瘤相鉴别。采用穿刺活检,获得可凝血块即可确立诊断,而淋巴管瘤穿刺可得清亮淋巴液,神经纤维瘤则为血性不凝固液体。值得指出的是必须排除误穿入血管。穿入动脉时血液颜色较鲜艳,“瘤体”不会缩小。伴随“瘤体”缩小的则是海绵状血管畸形。另外也需要与动、静脉畸形相鉴别。该类病的显著特点是可扪及搏动,听诊时可有吹风样杂音,临床“瘤体”表现出“桃红色”外观,体位移动实验阴性体征。位于四肢及内脏的海绵状血管瘤畸形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对于该类血管畸形具有诊断价值,可见瘤体的衬里及腔内液性回声。同时有静脉频谱也是区分其它血管病变的有力依据。超声检查缺点是无法显示立体解剖外形及与临近组织的清晰界面。
  CT检查,需要经增强后才能确诊血管畸形。但是也存在边缘不甚清晰的不足,远次于骨组织显影。
MRI检查,在T2加权像上可见高强度的泛晰血管病变影像。如应用MRA技术则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全貌,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缺点是可能存在数字“伪影”。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
⑴手术切除,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微波热凝
⑵冷冻治疗,主要利用不同的制冷剂对血管畸形病灶组织产生降温,达到组织变性、坏死、纤维组织修复代替的最终目的。该疗法对于较表浅而分散的血管病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对于较深的、或者位于头面部及在表面上明显部位的病灶不能适用,否则要么无法达到较彻底的效果,要么留下明显的瘢痕。
⑶硬化治疗,作为一种注射治疗方法具有免除手术风险的显著优点,病员经受的治疗痛苦较小。临床可用各种注射剂如早期的沸水、无水酒精、5%鱼肝油酸钠、中医中药的消痔方剂。国外文献报道的α—干扰素,国内报道的平阳霉素均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是临床应用结果参差不齐。我们的经验是10%的明矾效果较为肯定。硬化疗法适宜于较深血管病灶的治疗,对于表浅的软组织病灶不宜用硬化注射疗法,因为软组织硬化后瘢痕往往带来明显的感觉不适。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注射必须在有回抽血液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非但无效且造成正常组织的机化而影响功能。
⑷对于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Nd-YAG(光纤)脉冲激光因其良好的选择性,能较好的保存肌肉的外形及功能,尤其是舌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⑸综合治疗,Nd-YAG脉冲激光、微波热凝电凝器和药物治疗。
1)
2) 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状血管瘤注射时可在注射前先行瘤体穿刺,有回血后再将药物注入瘤体内。
对瘤体大的开始剂量把握不好的可以分疗程注射,以防药物过量,增加不良反应。
蔓 状 血 管 瘤
(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
  蔓状血管瘤是由于病变部位血管扩张变粗而使动脉、静脉交通形成病变。实质为动静脉瘘。多见于成年人。其特点是病变区皮下见扭曲扩张的血管呈念珠状,触诊表面温度较高,有震颤感及搏动,听诊有吹风样杂音。临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桃红色或暗红色,具有搏动感,有时见屈曲的动脉纹理,后期畸形发展可致表面皮肤破溃,大量出血可导致死亡,血管造影可见屈曲扩张的畸形动脉,DSA下更可发现原发病变动脉血管团。
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且易复发。绝对禁止结扎其滋养血管,否则可引起肿瘤范围进一步扩展。
2.介入栓塞技术,在导管内注入栓子时必须遵寻先细后粗,先末梢后主干的操作过程,才能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否则事倍功半。
3.综合治疗,
蔓状血管瘤可以分为二类:
一是先天性动静脉瘘。
二是动静脉血管瘤。是由毛细血管网状组织残留部分未被吸收,发生肿瘤分化增殖,并和一侧动脉血管和另一侧静脉血管连接起来也形成动静脉瘤。
  尽管在组织形态学,先天性动静脉瘘和动静脉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多少有些差别,前者仅仅是动静脉间有着许多异常的通道,而后者可以发现有团块状未成熟的成血管细胞。但是,从临床表现和疾病发展的观点来说:二者在病理临床学方面一致。
  他们都具有多发性动静脉瘘,包括大瘘(dacrofistula)和微瘘(microfistula)。大瘘的存在是起到滋养微瘘的作用,而微瘘可以随着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而转变为大瘘,是复发的根源。继发于动静脉瘘的侧支循环是大瘘和微瘘畸形体积数量和压力变化所致。因为,动静脉瘘的血液流动就像流动的水趋势总是朝最低阻力的方向流动,有作者把这现象誉为“蓄水池效应(sump effect)”。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结扎供养动脉会降低血管畸形区域血流阻力,其结果能使周围微瘘中的血流返流至大瘘之中,反而增加畸形体积加重病变发展。同理,结扎了同侧颈外动脉,由于结扎侧动脉压力突然下降,血流动力学缘故会导致它和对侧颈外动脉,甚至于和颈内动脉,椎动脉之间吻合支扩张开放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继而亦增加病变区域的血供。这也是临床颌面部大出血时结扎同侧颈外动脉无助于止血效果的重要原因。
  然而,TCAE栓塞的例证,给较大范围切除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辅助性手段。动脉栓塞术之所以能有效地控制血供丰富病变手术失血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一侧动脉被完全性栓塞后和动脉压力仍能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不存在压力差。因此,对侧的血液就不可能通过正常或异常的吻合血管进入被栓区。也就是说,不会像动脉结扎术后那样建立起有效的侧支循环。当然,根据血液动力血基础可以认为:如果仅仅是一侧动脉的主干栓塞,仍是相当于动脉结扎的效应,即和对侧动脉间还会有一定的动脉压力差,只要有动脉压力差存在,非栓侧的血液就会倒流,还会建立一定的侧支循环。也正是这一点奠定了先内后外这一动脉栓塞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导管内注入栓子时必须遵循先细后粗,先末梢后主干的操作过程,才能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
(颌骨动静脉畸形)
  颌骨动静脉畸形(又称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多于儿童替牙期间自发或由于拔牙和误诊手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国外曾有回顾性研究报道了20例颌骨中心性血管瘤,死亡14例[1]。该病大出血前,临床和X线平片诊断困难;一旦出血,来势凶猛,常规止血方法难以奏效,直接危及患儿生命,是口腔科中棘手的顽症。
  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骨内的动静脉畸形以颌骨多发;而且颌骨动静脉畸形的发病率较低、起病危急,这方面的临床资料国内外均较匮乏。颌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伴有临近软组织改变,有的软组织完全正常;有的患者以急性出血(多在拔牙后)为首发症状,有的仅有牙周的慢性渗血,还有一些患者无渗血出血症状,只表现为半侧面部的麻木和骨质膨隆,等等。X线平片表现也呈多样性,如何正确诊断该病并避免拔除病变区的牙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在系统比较研究了12例颌骨动静脉畸形X线、CT、MRI和DSA影象资料后总结出下颌骨动静脉畸形的影象表现与是否伴发软组织动静脉畸形密切相关。不伴发软组织动静脉畸形的病例,X线平片上可呈多样性表现,如骨小梁的排列异常、多囊样变以及骨质密度的轻度改变;在CT上表现为骨皮质完整,骨髓腔间隙增大。而伴发软组织动静脉畸形的病例,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在X线平片上呈“蜂窝状”过“肥皂泡样”改变,在CT上表现骨皮质呈穿凿样的改变。由于上颌骨的骨皮质较薄,上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多伴软组织受累。在X线平片上常表现为界限不清的骨小梁排列异常或骨质吸收。在CT上表现为上颌窦下方的牙槽骨内,骨质显著膨隆、骨髓腔间隙增大,骨皮质变薄并常伴中断,病变上推上颌窦并与低密度的上颌窦形成明显对比。颌骨动静脉畸形在MRI上表现为骨髓腔内不均匀的MR信号强度,T1及T2加权像都表现为低信号影。如果伴发周围软组织的动静脉畸形,则在MRI上显示为不规则的蜂窝状流空血管巢。颌骨动静脉畸形的CT特征主要表现为骨髓腔间隙增大,骨小梁消失。在我们研究病例中,增强CT并不能增加更多的信息。但CT本身的信息不足以明确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而MRI和DSA明确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方面,具有特异诊断价值。但在显示颌骨内病变范围、位置、周界和大小方面,CT较MRI更直观和清晰。
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行颌骨部分切除术。该手术不仅难度大、出血多;而且可造成患儿严重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如何在保留颌骨完整性的同时彻底止血,一直是口腔医学界不倦追求的目标。
介入栓塞技术作为手术的辅助性治疗手段已早有报道,但这不足以阻止手术造成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如何通过单纯的介入栓塞达到永久性治疗的目的,是颌骨动静脉畸形功能性治疗的关键。由于颌骨动静脉畸形特殊的供血方式,经血管内行供应动脉的介入栓塞难以达到永久性治疗的目的。
故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完整切除血管瘤范围+血管化腓骨肌瓣及髂骨肌瓣转移术。
毛细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又叫毛细血管瘤或单纯血管瘤)
1、临床表现
  出生时即可存在,但常在出生后2至3个月内发生,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部和颈部,皮损呈鲜红色分叶状肿瘤,质地柔软,高出皮面,境界清除,单一或数个,通常1-数厘米,偶见整个肢体受累者;广泛皮损的深部常可伴发海绵状血管瘤,皮损可逐渐增大,约一年后逐渐开始退化,70%~90%患者在5~7岁时可自行完全消退。自然消退的时期绝大多数历时2~3年。对于无法自然消退的病灶可选择多种治疗手段。
2、病理组织
  婴幼儿期(增殖期)内皮细胞增生和增大,聚集成实体性索团,仅可见少数小的毛细血管腔。成熟期(消退期)损害为毛细血管腔增大,内皮细胞变平,有些管腔显著扩张。

临床表现

#p#分页标题#e#

3、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特征,如出生后不久或出生时即有红色斑块,具有快速生长期及退化倾向。体检时无体位移动实验阳性体征,扪诊质软偏中,压缩感不明显,无搏动感,听诊无杂音,无静脉石可及。B超检查可提出有病灶性低回声病灶,可夹杂有小动脉频谱。尽管细胞学检查具有客观实证意义,镜下可见血管内皮丰富、肥大细胞增多、有多层基底膜。但是患者均为婴幼儿,部位以头面部、四肢、胸壁好发,故实际上无法应用病理活检进行诊断。
4、治疗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毛细血管瘤具有明显的自然消退的特征。因此治疗的价值远小于诊断的确立。临床观察有无消退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急于求成的盲目治疗极不合理。我们体会是首先应作数月动态观察随访,以确定有无消退迹象。治疗的适应症应该包括以下三点:①初次发现时病灶较小时侯;②病灶迅速增大有累及周围重要解剖部位时,如头面部发展至眼、鼻等;③增大迅速但不伴有同期的消退迹象。
5、治疗手段
①药物治疗
⑴激素类(类固醇,主要适用于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只在增殖期有效,对未成熟血管的增殖有抗同化作用或血管收缩作用,剂量5mg/日,两个月为一疗程,一疗程未见效者可停药一个月后再治疗。全身用药配以一定剂量的盐酸雷尼替丁以预防胃炎。在增殖期:主要用类固醇延缓或抑制增殖的进程。病变进入消退期后建议等到患儿3岁至3岁半以后再治疗。
a.隔日晨顿服泼尼松40mg
b.醋酸去炎松10mg(3-5mg/kg)+利多卡因4ml局部注射,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不彻底,易复发)
c.倍他米松(0.5-1mg/kg)立即发生效力
⑵干扰素治疗(易产生神经缺损副作用)对危及生命或威胁视力的血管瘤适用,这些血管瘤病人对类固醇无反应,且外科手术有禁忌。开始阶段每月用100万U做皮下注射确定发生效应后调整剂量。
⑶平阳霉素+激素局部注射此法效果稳定,但需多次注射,可能有一定副作用。
②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有局限性,仅对最浅层的病变有效。增殖期:在浅层增殖病变存在的情况下,应用脉冲染料激光(585nm)每隔4周~5周重复治疗,达6个疗程。激光仅影响病变的最浅表面而病变的深层部分丝毫无影响。消退期:KTP激光治疗在消退期完成后经常遗留的萎缩和肥厚皮肤改变可用皮肤换肤治疗。
Nd:YAG激光分次照射治疗,缺点时可能遗留疤痕,把握尺度较难,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时配用冷却头以降低激光对表皮的热损伤并减轻术后皮肤色素沉着。如瘤体较厚,可加用平阳霉素注射,先使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层的瘤体组织,待瘤体变薄,再用激光治疗。
③手术治疗:病灶切除术结合临近组织瓣、皮肤移植或游离皮瓣、肌皮瓣的整复(草莓状血管瘤,很少累及皮下组织,切除后一般只造成局部皮肤缺损)。
鲜 红 斑 痣
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痣、葡萄酒样痣、微小静脉畸形)PWS
1.临床表现
  鲜红斑痣表现为出生时即带有的皮肤的红斑。颜色可有粉红色、鲜红色、紫红色(暗红色)等不同程度的红色不高出皮肤表面的病灶。极大多数临床压诊无褪色,无皮温升高,反之少数可例外。患者年龄增大以后,病变几何形态多数不发生改变,呈现按部位比例增大的特征。多数病灶颜色逐年加深,临床无自然消退现象。患者大多无不适主诉,极个别伴有异常出汗或感觉异常。一般无明显功能障碍,少数因伴有各种综合征而出现肢体、脑部相应症状。
  可分两型:①中位型鲜红斑痣:见于枕部和面中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皮损不高出皮面②侧位型鲜红斑痣:常见于一侧面部,亦见于一肢或数肢。发生于面部者,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颜色变深,亦可高出皮面或其上发生结节(如鹅卵石外观),常伴发其它血管畸形。
鲜红斑痣常伴的综合征为下列七种,Stem等报道:
(1)Sturge-Weber Syudrome
(2)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3)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4)Rubinstein-Taybi Syndrome
(5)Beckwith-Wieoleman Syndrome
(6)Cobb’s Syndrome
(7)Coat’s disease
S-W综合征是以颅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伴大脑的钙化为特征的。往往以三叉神经第一支供应的皮肤原发生毛细血管畸形。同侧脑膜毛细血管畸形伴钙化和皮质萎缩。
K-T综合征有三大特征:①痣状毛细血管扩张畸形;②静脉曲张;③软组织和骨组织增生。
V-H-L征是一种遗传疾病,为常染色体优势的病损,它由视网膜血管畸形和良性成血管性血管扩张构成。另外可伴随有嗜铬血管瘤、肾上腺样瘤、胰和肾脏囊肿。
R-T征表现为精神和行为退化,拇指和眶距增宽,生长障碍,小头畸形,视觉异常。
B-W征改变是腹壁闭和不全,脐疝和直肠分离,大内脏,巨人征,超龄骨,小头,不对称,性腺缺失,肌肥大,膈异常。
Cobb’征极为罕见,患者有单发的皮肤和脑脊膜血管畸形。
Coat’s病是一种良性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脸部、胸部、关节和甲床。
2.病理组织(血管畸形)
中位型鲜红斑痣早期无异常,成人期真皮乳头下部血管扩张。侧位型鲜红斑痣10岁左右开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皮损高起或成结节者,除浅层外,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有些血管也扩张。扩张血管内充满红细胞,内皮细胞不增生。
3.治疗
(1)激光治疗
  根据成分血管扩张的程度进行亚分类。早期病变(一级和二级病变)血管直径低于100微米(肉眼见粉红色扁平的、光亮的斑点)。最好选用脉冲染料激光,以闪光灯泵浦脉冲染料激光(585纳米桔黄色)为首选,这一颜色的光能非常强的被血红蛋白所吸收。三级病变血管直径在100微米至400微米之间,可选用585纳米激光和ktp激光(磷酸钾钛激光是一种倍频YAR钇-铝-石榴石激光、532纳米宝石绿色光束)。更晚期的,结节状的四级病变血管直径达于400微米,可选用长脉冲或连续波ND:YAG激光。ND:YAR激光它具有凝固深层组织能力,组织反应重易出现瘢痕,用于中老年鲜红斑痣表面的结节或大的赘生物治疗。(既可用于气-组织界面,也可用在水-组织界面)
CO2激光(70600纳米)产生高热和蒸汽,视水分子进入气化状态,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激光能(99%)可以被组织中的水分子吸收,所以激光能很快被吸收,但穿透组织的能力非常差,尽不到1毫米。对鲜红斑痣表面增生的结节治疗效果是好的,并且也是安全的。
(2)光动力学疗法(PDT):选择性治疗PWS
  PDT对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有高度的选择性破坏作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管壁破坏,但不损伤上皮组织,临床效果也较高。静脉注射光敏剂(血卟啉2﹒5—5㎎/㎏)后,光敏剂主要被血管内皮吸收,从而使血管内皮的光敏剂含量远远大于皮肤表皮的光敏剂含量,因而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在光的照射下(倍YAG激光器,波长532纳米,能量90—480焦耳/立方厘米)吸收较多的光线,从而选择性地受到破坏。在遮蔽阳光的室内进行,应做血卜啉过敏实验,用布遮盖鲜红斑痣以外的皮肤,打开YAG激光器,照射病变部位发白为止,治疗后局部出现水肿,3天达高峰,一周后逐渐消失局部色彩,暂时加深形成痂皮,一般在2—4周痂皮自行脱落,治疗后处理。避光0.5—2个月,痂皮脱落前遮蔽治疗区沾水。因为光动力药物对光敏感,因此病人注射后一定时间内光敏感期,这些药物易被可见波长的太阳光所激活如病人未能避开较强的光源来保护自己的话会造成明显的日光灼伤,早期光动力学疗法的药物产生的光敏感期持续1—3个月,新的药物光敏感期持续2—4周,目前正在研究生产光敏感性很小或者没有的非常短效的药物。
3)

开 滦 医 院 整 形 科

血管性疾病治疗方案

鲜红斑痣 早期病变

中晚期病变 电凝器 CO2激光(1064nm)电针
光动力疗法

草莓状血管瘤 数月动态观察随访 自然消退时期绝大多数历时2—3年。
治疗适应症:⒈初次发现时病灶较小时候。
⒉病灶迅速增大有累及周围重要解剖部位时,如头面部,发展至眼、鼻等。
⒊增大迅速但不伴有同时期的消退现象。
治疗:⒈激素类(婴幼儿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延缓或抑制增殖的进程)。
①隔日晨顿服泼尼松(强地松)5mg/kg,最大剂量为50mg/日。2个月为一疗程,1疗程未见有效者可停药1个月再治疗。配伍盐酸雷尼替丁以预防胃炎。
②醋酸去炎松10mg(3—5mg/kg)+利多卡因4ml局部注射,每周1次,5次为一疗程(几天见效,不彻底,易复发)。
③倍他米松(0.5—1mg/kg)注即发生效果。
⒉平阳霉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局部有凹陷或瘢痕形成的可能。
⒊激光治疗 分次照射治疗,缺点可能遗留疤痕,把握尺度较难,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⒋手术治疗 面积较小且不在颜面部。

海绵状血管瘤 综合治疗:平阳霉素、NdYAG激光、微波热凝、手术治疗。

蔓状血管瘤 介入栓塞、手术治疗。
皮肤血管瘤
定义:
中医称血瘤,起源于中胚层,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随年龄而增大,到成年停止发展。

病因:
属先天疾患,为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增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血管畸形所致。

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四型。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以枕部,面部多见,多为单侧,偶发双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扩大,有些可以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者可持续终生。
  单纯性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霜状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生长速度快,在部分在1岁内长到最大限度,可消退,少数并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
  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诊断: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新生物。

治疗:

  鲜红斑痣:可用32P或90Sr敷贴,二氧化碳激光和冷冻均有效。
  单纯性和海绵状血管瘤:可用浅层X线照射,小者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大者可手术切除。
  皮质激素:瘤体增大不适宜手术者,可用醋酸强的龙局部注射,每周1-2次,缩小后减量。

  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类由新生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可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及混合型四型。
  【治疗】
  一、鲜红斑痣多发性,发生于前额一侧或枕部者很少自然消退。可用氩离子激光治疗。也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锶90于患处敷贴,早期治疗效果尚好;
  二、草莓状血管瘤多数患者的皮损可在3-5岁逐渐消退。不必治疗。对长期不消退或生长很快、损害较大者,可采用X线照射、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治疗,但应注意出现疤痕等副作用。
  三、海绵状血管瘤
  (一)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注意每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局部明显坏死;
  (二)手术治疗对较限局的肿瘤可采用手术切除。但有时会出现复发。
  以上药物的剂量及用法,须遵医嘱。
  
  先天性血管瘤
  [概述]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即有,或生后不久发生,少数在儿童期或成人期开始发病。多数侵犯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腿和肌肉等处也可发生。在婴儿期增长迅速,以后逐渐停止生长,有时会自行消退。该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合并症,如遇外伤或感染时可引起出血或溃疡、动静脉娄和血小板减少等。
  [症状体症]
  临床一般分四型:
  1.鲜红斑痣:皮损大小不一,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压之褪色,成年时表面有小结节状增生;
  2.单纯性血管瘤:皮损为单个或多个、鲜红或紫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表面呈桑椹或草莓状,多在5-7年内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皮损为高出皮面的不规则形或圆形肿块,柔软有弹性,可压缩,呈兰色或暗紫色;
  4.混合型:两种类型血管瘤混合而成,常以一型为主。
  [诊断依据]
  1.皮损出生即有或生后不久发生;
  2.各型血管瘤的皮损特点;
  3.组织病理;
  4.鲜红斑痣: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与扩张;
  5.单纯血管瘤: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增生;
  6.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管腔,外膜细胞增生。
  [治疗原则]
1.鲜红斑痣:外用掩盖性化妆品,放射性同位素P^32或Sr^90、氩离子镭射或铜蒸气镭射;
  2.单纯血管瘤:等待自然消退,长期不消退(5-7岁),或向重要器官侵袭,或反复出血或形成溃疡时,可采用浅层X线、镭射、冷冻治疗、磁疗或瘤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混悬液;
  3.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瘤内注射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或用Nd-YAG镭射治疗;
  4.婴儿血管瘤生长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伴有血小板或出血倾向,可服强的松。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或肿瘤消退,未引起局部坏死,留有不显著的疤痕;
  2.好转:皮损或肿瘤缩小,对其他器官侵袭减轻,血小板恢复正常,凝血因数正常;
  3.未愈:皮损或肿瘤无显著变化,血小板及凝血因数异常未纠正,对其他器官侵袭或压迫未减轻。
  [专家提示]
  鲜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无大的妨碍,不必刻意求治,外用接近肤色的掩盖化妆品即可。单纯性血管瘤可以等待至5-7岁,3/4患者的皮损自然消退。不要听信庸医敷药外治,造成出血感染甚至毁容的严重后果。血管瘤生长很快或侵袭压迫邻近器官,引起严重后果(如气道闭塞、哺乳困难)时,应速到有条件的医院诊治。
  
  血管瘤分几类,各有什么表现?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结构特性,可分为毛细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三种,临床上以前两种比较常见。
  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这种类型的大面积者称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另一类型为杨梅样血管瘤,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状。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并且彼此交通。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肿瘤边界不清,扪诊柔软,可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及静脉石。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员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蔓状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注意蔓状血管瘤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有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
  婴儿或儿童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仍处于胚胎状态,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对婴幼儿生长迅速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试用强的松龙行瘤腔注射,或口服强的松,有时能使肿瘤停止生长或明显缩小。成人的血管瘤对激素不敏感。海绵状血管瘤可用3%鱼肝油酸钠或其他血管硬化剂行瘤腔注射,使瘤腔组织纤维化、瘤腔闭锁,致肿瘤缩小或消失。注射时宜暂时压迫周围组织,阻断血流,1~2周注射1次。注射剂量视肿瘤大小而定,一般鱼肝油酸钠1次不超过5ml,如疗效不好可用外科手术切除或低温治疗。面部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氩离子激光照射,激光或低温治疗对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疗效,但对葡萄酒斑状血管瘤疗效不佳。
  能切除的血管瘤可行手术切除。切除唇、舌部血管瘤应以不影响功能为前提,如肿瘤过大则宜做分期切除,以免影响功能和外形。切除后可向残留的肿瘤内注射硬化剂,肿瘤切除后的创面可直接缝合或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大的创面要游离植皮,洞穿的缺损需行组织移植整复。蔓状血管瘤手术时应先结扎切断与肿瘤交通的动脉,有时因病变广泛,手术时需作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以减少出血。近年来,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技术,其止血效果远比颈外动脉结扎好。颌骨中心性血管瘤手术时极易出血,要充分备血,并采用低温、降压麻醉来控制出血。手术也应结扎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或直接结扎下牙槽动脉或颌内动脉,当然应用TAE技术更好。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应尽量采用保存性手术。在有效控制出血的情况下,可仅刮除骨内病变,保留更多的骨组织以维护面部外形。骨质破坏过多过大,出血难以控制的病例也可采用切骨术。
  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虽较多,但对某些大的血管瘤的治疗问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