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肝硬化

肝硬化

时间:2022-06-11 22:20:30 皮肤科 我要投稿

肝硬化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隐伏数年至10年以上,但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可在数月后发展为肝硬化。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当出现腹水或并发症时,临床上称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轻且无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等。患者营养状况一般,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偏硬,脾可肿大。肝功能检查正常或仅有轻度酶学异常。常在体检或手术中被偶然发现。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表现明显,可发生多种并发症。(一)症状1.全身症状乏力为早期症状,其程度可自轻度疲倦至严重乏力。体重下降往往随病情进展而逐渐明显。少数患者有不规则低热,与肝细胞坏死有关,但注意与合并感染、肝癌鉴别。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为常见症状,可有恶心、偶伴呕吐。腹胀亦常见,与胃肠积气、腹水和肝脾肿大等有关,腹水量大时,腹胀成为患者最难忍受的症状。腹泻往往表现为对脂肪和蛋白质耐受差,稍进油腻肉食即易发生腹泻。部分患者有腹痛,多为肝区隐痛,当出现明显腹痛时要注意合并肝癌、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等情况。3.出血倾向可有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紫癜,女性月经过多等,主要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有关。4.与内分泌紊乱有关的症状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可发生闭经、不孕。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严重肝功能减退易出现低血糖。5.门静脉高压症状: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致上消化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及黑粪;脾功能亢进可致血细胞三少,因贫血而出现皮肤黏膜苍白等;发生腹水时腹胀更为突出。(二)体征呈肝病病容,面色黝黑而无光泽。晚期患者消瘦、肌肉萎缩。皮肤可见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腹壁静脉以脐为中心显露至曲张,严重者脐周静脉突起呈水母状并可听见静脉杂音。黄疽提示肝功能储备已明显减退,黄疽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加深提示预后不良。腹水伴或不伴下肢水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表现,部分患者可伴肝性胸水,以右侧多见。肝脏早期肿大可触及,质硬而边缘钝;后期缩小,肋下常触不到。半数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常为中度,少数重度。各型肝硬化起病方式与临床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如大结节性肝硬化起病较急进展较快,门静脉高压症相对较轻,但肝功能损害则较严重;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则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巨脾多见,黄疸、蜘蛛痣、肝掌少见,肝功能损害较轻,肝功能试验多基本正常。【并发症】(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最常见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引起出血性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血压稳定、出血暂停时内镜检查可以确诊。部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由其他原因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内镜检查可资鉴别。(二)感染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感染,如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等而出现相应症状。有腹水的患者常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SBP是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颇高。病原菌多为来自肠道的革兰阴性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部分患者上述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可诱发肝性脑病,应予注意。腹水检查如白细胞>5 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250×10↑6/L,可诊断SBP,腹水细菌培养有助确诊。(三)肝性脑病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详见本篇第十六章)(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①低钠血症:长期钠摄入不足、长期利尿或大量放腹水导致钠丢失、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稀释性低钠)。②低钾低氯血症: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葡萄糖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均可促使或加重血钾和血氯降低;低钾低氯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并诱发肝性脑病。③酸碱平衡紊乱:肝硬化时可发生各种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其次是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五)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大、血性腹水、无法解释的发热时要考虑此病,血清甲胎蛋白升高及B超提示肝占位性病变时应高度怀疑,CT可确诊。必要时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35岁以上,乙肝或丙肝病史≥5年、肝癌家族史和来自肝癌高发区)应定期做甲胎蛋白和B超筛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持续甲胎蛋白定量高于正常而未达肝癌诊断标准者,应定期跟踪随访。(六)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HRS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故又称功能性肾衰竭。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表现为内脏血管床扩张,心输出量相对不足和有效血容量不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进一步激活,最终导致肾皮质血管强烈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HRS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尤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临床分为1型和2型。1型HRS为急进性肾功能不全,2周内血肌酐升高超过2倍,达到或超过226μmol/L (2.5mg/dl)。其发生常有诱因,特别是SBP。2型HRS为稳定或缓慢进展的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在133~226μmol/L (1.5~2.5mg/dl)之问。常伴有难治性腹水,多为自发性发生。美国肝病学会于2007年推荐使用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HRS诊断的新标准:①肝硬化合并腹水;②血肌酐升高大干133μmol/L(1.5mg/dl);③在应用白蛋白扩张血容量并停用利尿剂至少2天后血肌酐不能降至133txmol/L以下,白蛋白推荐剂量为1g/(kg·d),最大可达100g/d;④无休克;⑤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⑥不存在肾实质疾病如蛋白尿>500mg/d、镜下血尿(>50红细胞/高倍视野)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异常。HRS诊断时应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尿路梗阻、各种病因所致的器质性急、慢性肾衰竭鉴别。(七)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肝肺综合征是指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发病的关键是肺内血管扩张,特别是肺内前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壁增厚等,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氧弥散受限及肺内动静脉分流,均最终引起低氧血症。肺内血管扩张发生的机制未明,涉及一系列血管活性因子,其中肺内NO增加可能起重要作用。晚期肝硬化患者常有轻度的低氧血症,主要与大量腹水导致膈肌抬高所引起的呼吸障碍有关,但当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而排除了相关的心肺疾病时应考虑HPS。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尤以立位时加重。HPS的诊断依据为:立位呼吸室内空气时动脉氧分压< 70mm Hg或肺泡-动脉氧梯度>20mmHg,特殊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气泡造影、肺扫描及肺血管造影)提示肺内血管扩张。本症无有效治疗,预后差(八)门静脉血栓形成近年发现该并发症并不少见。如果血栓缓慢形成,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发生门静脉急性完全阻塞,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血便、休克,脾脏迅速增大和腹水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