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专家告诉你乙肝治疗的十大禁忌

专家告诉你乙肝治疗的十大禁忌

时间:2022-06-11 22:30:18 皮肤科 我要投稿

专家告诉你乙肝治疗的十大禁忌

一忌只保肝不抗病毒。

治疗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歼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就像日本鬼子,在肝脏里面破坏捣乱,只有“日本鬼子”存在,肝脏就不可能有安宁,只有彻底消灭乙肝病毒,肝脏才能长治久安。

由于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许多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因此,使一些应该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误认为:“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肝功能异常时服用一些降酶药物就行了”。这些患者长期不愿就医,也不愿听从医生的系统治疗,甚至放弃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一旦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就医时,已经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

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不像感冒发烧或腹泻,患者本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治疗。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忌相信广告。

各类乙肝广告均为非法和欺诈,国家禁止发布乙肝广告,如果还有乙肝广告出现,那肯定为虚假。一些乙肝患者为了治疗疾病,盲目相信一些广告。有一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小三阳”患者,盲目听信广告,花了近两万元钱,不但没有使乙肝病毒清除,还因药物中毒导致了药物性肾损害。还有一些患者看到一则抗乙肝药物在转基因鼠上试验的报道,就认为这种药物一定能治好乙型肝炎。其实,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都要按照国际上统一的GCP标准,经过临床前(动物)、Ⅰ期(健康人和少数病人)、Ⅱ期和Ⅲ期(国际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才能正式上市,有些药物还要经过Ⅳ期临床研究。在这些试验中,不仅要观察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观察其安全性。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2~3年。在这些试验结束前,谁也不能断定其在临床上肯定有效和安全。

三忌不该抗病毒却草率用药。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其最佳适应证是HBV DNA阳性,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手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但目前常看到一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而自行购药治疗,尽管在治疗的初期可以达到HBV DNA阴转的结果,但停药后仍会再次升高,其结果最终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甚至在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无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另外,由于一些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在妊娠早期不应使用;干扰素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血象也有抑制作用,有甲状腺疾患和白细胞较低的乙肝患者也应慎用。医生在治疗前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检查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患者自行购药治疗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四忌随便服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

一些患者在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今天服药,明天漏服,或者想起来就治疗,忘记了就停药;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后刚刚达到HBV DNA阴转的初步疗效就误认为病毒已被清除,可以停药了。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肝病加重。这是因为目前一些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服药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弱或停止;停药后,乙肝病毒会重新活跃。因此,一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和长期治疗,达到一个持续地抑制病毒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五忌只用药不检测。

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是否达到了效果,是否产生了耐药,主要依靠治疗期间的监测。如果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的HBV DNA滴度未见下降,说明这种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就应该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达到疗效,可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停药;如果用药期间出现HBV DNA和ALT的反跳,可能是因为病毒发生了变异,对药物产生了耐药。另外,有些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干扰素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异常,个别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不良反应都需要在治疗中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一些患者用药期间未进行监测,以致医生无法判断药物的疗效,一些不良反应不能及时发现,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六忌恐惧病毒变异

一些患者的HBV DNA滴度很高,肝功能长期异常,但由于过份恐惧病毒变异而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这会使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肝细胞坏死持续存在,肝功能长期异常,其结果将会刺激肝脏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肝脏内的坏死灶,导致肝硬化;或由于增生过度,导致肝肿瘤的发生。

其实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可怕的。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会发生变异。这是因为人类要用药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长,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适应环境得以生存。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发生变异,因此每年都要制造出新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细菌也会发生变异。使用青霉素治疗一段时间,细菌就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这就是细菌发生了变异的结果。乙肝病毒也是这样,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使其对这种药物发生了耐药。一旦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可再选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尽管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种类较少,但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新药物逐渐上市。如果积极治疗,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细胞坏死停止,肝功能好转,就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治疗或等待更有效的药物出现赢得了时间。

七忌随便换药

一些患者本来吃着拉米夫定,疗效挺好,提说恩替卡韦更好,就停服拉米夫定,改为恩替卡韦;有的患者本来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疗效稳定,听说干扰素不用长期使用,就停止核苷类似物,改用干扰素治疗,这些朝三暮四的治疗方式是十分错误的。治疗方案一定选定就要坚定走下去,疗效好更要走完整个治疗路程。

八忌肝硬化患者遗忘抗病毒

有些乙肝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已经为时过晚。其实,近年来上市的新一代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早在1996年,国外就有人用这类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并达到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的医生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国内的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仍可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一定的抗病毒治疗,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p#分页标题#e#

九忌盲目联合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一些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盲目联合多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其实,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还有一些药物,尽管他们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但经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多数专家并没有看到联合用药比一种抗病毒药物单一应用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另外,乙肝病毒也不像艾滋病病毒的抗药性那么强,必须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所谓“鸡尾酒”疗法下才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乙肝病毒对抗病毒药物十分敏感,尤其是新一代的核苷类药物,80%以上的患者在小剂量下就能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应盲目联合应用,而应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法,但更换药物的最佳时机和品种仍在研究之中。

十忌对抗病毒治疗期望值过高

由于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社会上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造成他们迫切追求所谓“转阴”治疗,并对乙肝的抗病毒药物期望值过高。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不去注意肝功能改善和乙肝病毒DNA的抑制,而一味期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阴转,因此认为抗病毒治疗无效。其实,目前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仅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完全清除。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细胞的病理损害。这样的治疗必须有一个“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坚持持久的治疗,使乙肝病毒长期处于抑制状况,最终达到HBV DNA阴转,肝功能恢复,e抗原阴转,并出现e抗体的病毒“冬眠”状况,使肝细胞得到保护。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医务工作者正在努力研究更新的药物,为攻克乙型肝炎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但所有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尤其是一些新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避免滥用,定期监测,减少不良反应,才能达到其最佳疗效。

(责任编辑: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