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治疗的“十字路口”
“耐药”不再困扰肝病患者
肝病是个敏感也是令很多患者迷惑的话题。许多患者治疗多年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进一步恶化。在铺天盖地“迅速转阴”的广告下,又有多少人成为牺牲品。我们不禁要问:肝病治疗路在何方?
我国《慢性肝病防治指南》调查显示,有45%的医务人员不知道诊治肝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另据《中国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显示,仅有19%的患者目前正在接受正确的治疗方式。也就是说,多达81%的患者在治疗上存在问题。
对抗病毒治疗认识偏差
什么是“抗”?《小尔雅·广言》:抗,御也。抗就是抵抗,防守,抑制的含义。抗病毒治疗是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情发展,而非直接杀灭病毒。真正杀伤病毒的是你自己体内的免疫杀伤细胞。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口服抗病毒药物。也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长期治疗后,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进一步做病毒变异图谱检测。
长期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
大多数患者病情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一是耐药,二是跟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数量不足和功能缺失有关,导致不能及时清除病毒、病情持续发展。
药物治疗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长期服用会导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性;干扰素主要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起作用,如果肝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有缺陷,干扰素则无效,且副作用大。所以,产生耐药和免疫受损致使大部分患者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我国有1.2亿的肝病病毒感染者,慢性肝病约3000万。随着病情进展,这些病人中经5年约50% 患者产生“耐药”,经5年约有10%~20%转变为肝硬化;约80%~90%原发肝癌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我国每年有33万人死于因肝病诱发的病变。
病毒变异是误诊误治的主因
据了解,传统的检测的化验肝病五项仅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肝病和传染性大小,并不全面。基因突变检测体系可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从而确立准确的治疗方案。如:病毒P区变异主要见于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继续服用可导致病情加重;C区基因变异大三阳患者可能检测为小二阳,干扰素治疗无效;X区变异,患者易向慢性肝炎、暴发性肝炎、肝硬化方向发展,与肝癌发生有关;S基因变异可造成假阴性。
解决耐药 远离肝硬化
为何有的患者很快就走完了“肝病-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原因有三:一是误诊误治带来的后果,在核苷初治患者中,拉米夫定治疗5年的基因型耐药率为65%,有50% 患者因未查明“耐药”而错误治疗走向肝硬化;二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有缺陷;三是患者重“大三阳”轻“小三阳”;
患者重“大三阳”轻“小三阳”
一旦感染上肝病病毒,人们总关心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大三阳”往往如坐针毡,“小三阳”如释重负。不能因为是所谓“小三阳”就高枕无忧,因为病毒处于活动期的“小三阳”患者,忽视治疗带来的危害甚至比“大三阳”还严重。所以,只要病毒处于活动期,患者都应重视检查和治疗。
肝病治疗红灯停、绿灯行
在北京261医院“生物诊断与治疗中心”治疗的刘先生,患肝病9年,当最新的病毒图谱打出来后,医生对他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分析:病毒P区变异,病毒早已耐药,常规检测方法也查不到;也就是说刘先生目前在进行的药物治疗不仅不能控制肝病病毒复制,而且造成病情加重,导致肝硬化腹水及其并发死亡率超过80%的肝肾综合症,目前已住院接受治疗。261医院生物诊断与治疗中心告诫大家,像刘先生这种情况并非少数,对肝病患者而言,肝病如何治?要根据每个患者自身病毒基因图谱检测的结果。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治疗路径,且不可盲目治疗。
细胞技术 给生命加上保险
CIK体细胞治疗肝病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阻止和逆转肝硬化进程;二是通过免疫重建迅速提升自身免疫,杀灭肝病病毒。
在北京261医院接受过细胞治疗的患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仅仅一个月细胞回输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研究发现,经该疗法治疗后,外周血中免疫活性细胞的比例明显提高,不仅可以直接杀灭游离的病毒,而且可以提高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同时,自体免疫细胞的回输不加重肝脏损伤,对肝功有较好的改善、恢复作用。坚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总体目标。
(责任编辑: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