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常识,血小板治疗与保健手册
(一)中医对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
中医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祖国医学“血证”中的“紫斑”、“肌衄”和
“葡萄疫”的范围。紫斑是以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为特征,并伴有鼻衄、齿衄,
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脑衄。早在《内经》中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引起出血的原
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
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阳络伤指的是人体上半部的络脉损伤,会出现鼻衄、齿衄等;阴络伤指人体
的下半部经脉受损,故出现便血。
在论述病因病机上,《诸病源候论》的《小儿杂病诸侯·患斑毒病候》指出,各种原
因引起的热毒蕴积于胃,是发斑的主要病机:“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
,毒气熏发于肌肤,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元代朱丹溪提出了内伤发斑,在《丹溪心法·
斑疹》中说:“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行于外所致”。他认为发斑是由热盛所致。而明代《医学入
门·杂病风类》将发斑分为外感、内伤、内伤兼外感3种类型,指出:“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
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疼,乃胃虚火游于外”。而《外科正宗·葡萄疫》则指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
,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乃为腑证,自无表里。邪毒传胃,牙根
出血”。在《伤寒斑疮候》说:“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疹如锦纹。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
”。在本病的预后判断方面,《伤寒阴阳毒候》指出:“若发赤斑,十生一死;若发黑斑,十死一生'。
(二)鉴别诊断
1、出疹:有出疹表现的一类疾病,其出疹的疹点需与紫斑之紫斑呈点状者相区
别。紫斑是隐于皮肤之内,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而疹子是高出皮肤之上,摸之如粟粒得手,压之褪
色,随即复现。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癍痧疹瘰》中说:“癍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痧者疹
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
2、温病发斑:温病发斑与本病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两
者在其他方面是有区别的。温病发斑是病情重笃,热入营血,耗血动血时出现的症候。发斑之前,一般皆
有邪犯卫分及气分热炽的表现。发斑时常呈一派气血两燔或热深动血的证候,症见高热、烦躁、神志不清
,甚至神昏谵妄;与此同时,常伴衄血、吐血、便血等广泛出血的征象。而本病常有反复发作史,虽也有
突然发生者,但不及温病发斑来势凶猛,虽有热毒炽盛的表现,但无舌红绛,且本病患者一般神识清楚。
(三)中医辨证治疗
ITP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等症状,属于中医“血证”、“发斑”、“虚劳”等范畴。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热、毒、风邪),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而致病。外感风热燥火,或湿
热内蕴,或胃火炽盛,或肝郁化火 ,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迫血妄行而致出血;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伤
及脾胃,脾虚不统,血溢脉外,遂致紫斑、便血;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姿情过度,耗伤肾阴,阴虚
火旺,灼伤脉络,可致出血;劳倦伤气,气损及阳 ,则固摄失司,血渗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亦可
导致出血。总之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病机则可概括为血热、气虚、瘀血。在临床上,血
热、气虚、瘀血不能截然区分,三者常相兼为病。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病机通解
sp;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中医“血证”、“紫癜
”范畴,其发病主要与火、虚、瘀有关,现以通俗语言加以论述,以利理解。
首先谈“火”。火为阳邪,其性开发,易伤津动血。中医理
论是讲阴阳的,即认为人体存在阴阳两个方面,只有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机体才会正常。若失去其动态平
衡则易发他病。阴阳的表现形式可简单看作为水与火,水为阴,火为阳,火盛时易伤水,水少则火失其制
约,其热更盛,遂动血而见出血,诸如皮下紫癜、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内脏出血等。既然为火盛
,在治疗时需要泻火,使火不盛则水得以恢复,牵制于火,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火不盛了,水又充足了,
则对血的不利影响就没有了,相应的出血现象也就好转,直至消失。此时再查验血常规则会发现血小板的
数值上升了。此即为以“火”为主的实火证候,另外还有一种则是因为水少而出现的虚火证候(阴虚火旺
),其表现为出血、口干、饮多喜凉,手足心热,盗汗,虚烦不眠等症。那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水少能
出现出血呢?因为中医理论中水火是相互制约的,水少(即阴虚)则对失去对火的制约,火即旺盛,蒸迫
血液,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出血。此时治疗关键是补水,即中医常讲的滋阴。水充足了,火也就相
应受到抑制,其迫血妄行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出血自止,血小板回升。上面讲的两个方面都与“火”有关
,但一个为实火,一个为虚火,病机与治法迥异,临床尤需分辨清楚方能利于治疗。
然后再说一下“虚”的方面。此“虚”当然亦包括前面所讲
的虚火,置于前面讲述是为了便于水与火的对比。这里重点说一下气虚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机。气,有温
煦、推动、固摄、防御、转化的作用,血小板减少与固摄作用较为密切。因为气的固摄作用可以使血在脉
道中正常循行,不致溢于脉外。中医讲“气为血之帅”,主要是指气对血有推动和统摄的作用,“人身之
生,总以气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一旦因各种原因导致气虚,则其对血的推动和固摄作用
就会减弱,气不摄血,则会出现血不循常道,血溢脉外的现象,最终致出血,同时血小板也会降低,故在
治疗时必须运用补气摄血之法,给予补气固摄、引血归经的药物。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应用补气药
治疗后气渐充盛,气盛则固摄之力增强,使血归循经,则出血自止,血小板也相应就回升了。另外,气的
温煦作用、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和转化作用也均与本证有关,在补气的同时即一并兼顾。
最后再说一下“瘀”。因“瘀”而患的血小板减少证型较少
,多见于患病多年,反复不愈,血小板极低的患者,病机一般比较复杂。“瘀”为何会导致血小板的降低
呢?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也就是说出血的病机即为“瘀”,因各种因素致血离开原来循行的脉
道,逸于脉外,就会停于局部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又会影响血液之正常化生,血液化生不及,久之便
会产生血虚,血虚则血小板自然就会降低,如不及时治疗又会导致新的出血。由此可知在本型中“瘀血”
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结果。中医讲“瘀血存内,新血不生”,即如此,在治疗时则应以“化瘀祛瘀”为
主,使瘀血祛新血生,但如何控制祛瘀的程度为此型证治的关键和难点。总之,此型的治疗比较麻烦,多
属难治,临床需仔细辨证,反复推敲,准确用药,方能见效。
纵观以上火、痰、瘀三方面,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出现,
因于这种复杂性,若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求患者就医时仔细汇报病情,以利医者分析病机,准确辨
证;也要求医者耐心仔细获取患者症状体征,了解病程经过,见微知著,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
,准确用药,以求得最好的疗效。
(五)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
主要证候:起病较急,瘀点瘀斑色泽深红,多较密集或成片,发热口干,大便干,小
便黄赤,鼻衄,齿衄,便血多见。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基本病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汤
2、脾胃亏虚
主要证候:起病徐缓,皮肤瘀点瘀斑色淡,时发时止,稍劳即发,面色苍白,神疲倦
怠,食欲不振,月经量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基本病机:脾胃亏虚,统血无权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统血
常用方剂:归脾汤
3、脾肾阴虚
主要证候:瘀点瘀斑色泽紫红,下肢多见,头晕目眩,腰酸耳鸣,盗汗潮热,齿衄,
鼻衄,月经量多。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
基本病机:脾肾阴虚,虚热伤络
治法:健脾滋肾,凉血宁络
常用方剂:大补元煎
4、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皮肤瘀点瘀斑色淡,反复发作,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胖
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基本病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
治法:健脾温肾,益气摄血。
常用方剂:大菟丝子丸。
5、瘀血阻络
主要证候:瘀斑色紫而黯,腹痛有积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黧黑,或伴有胸闷胁痛
。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基本病机:瘀血内停,血不循经。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宁络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有疑问,您马上点击咨询专家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①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
②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 免过劳,避免外伤。
③慢性患者,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④若有药物过敏,在用药时应该避免。
⑤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抓挠,以防抓破感染。紫斑若有皮 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
(二)饮食调理
1.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忌食烟酒辛辣之物。
2.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3.忌食山楂。
(三)精神调理
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或精神刺激。
(四)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缓解阶段可以适当参 加一些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饮食要有规律,主副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小麦、 玉米、小米、糯米、豆类、瘦肉、蛋类等。多吃新鲜水果,如橘子、红枣、核桃、红皮花生、菠菜、青椒 、觅菜、白菜等。忌辛辣、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烟酒等刺激类物品应以戒除。
3.尽可能避免使用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利福平、阿司 匹林、奎宁、头孢菌素、洋地黄毒甙等。
4.平时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要保持个人卫生 ,预防各种感染,特别要注意防止外伤的发生。
(五)护理 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 出血所致的危急情况 ①观察皮肤 瘀点(斑)变化。②观察血小板数量变化。当外周血小板<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血小板数量 愈少出血现象愈重,故对血小板数量极低者需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发生。③严重出血时,如鼻衄、内脏 出血、颅内出血,需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观察面色,记录失血量。如面色苍白加重,呼吸脉搏增快 ,出汗、血压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若有烦躁不安、嗜睡、头痛、呕吐、甚至惊厥,提示颅内出血。颅内 出血时出现呼吸变慢不规则、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提示合并脑疝。颅内出血常危及生命。消化道出血时常 有腹痛、便血。血尿、腰痛,提示肾出血。
2.止血 鼻、口粘膜出血可用浸有1%麻黄素或0.1%肾上腺素 的纱条、棉球或明胶海绵压迫局部。如上述压迫止血无效,立即采用其它止血措施。对严重出血者需,输 注同血型血小板。
3.消除恐惧心理 患者对出血及止血技术操作可能产生惧怕, 表现哭闹、躁动、不合作使出血加重。故术前需讲明道理,尽量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者配合。
4.避免损伤 ①床头床栏用软塑料制品包扎,限制剧烈活动、 以免碰伤、刺伤、摔伤引起出血。②尽量减少肌内注射,以免引起深部血肿。③禁食坚硬和多刺的食物。 ④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致腹压增高诱发颅内出血。
5.预防感染 患者病室应与感染病室分开。注意保持出血部位 清洁。
6.健康教育 ①指导压迫止血方法。②指导自我保护方法。如 服药期间不与感染患者接触,去公共场所需戴口罩,衣着适度,尽可能避免感染,以免引起病情加重或复 发。③指导预防外伤方法。如不使用硬质牙刷、不挖鼻孔、不玩锐利的玩具和工具,不做易发生外伤的运 动。④本病预后多数良好。但少数可转为慢性或复发型。故应指导家长识别出血征象,如瘀点、黑便,一 旦发现出血立即回院复查及治疗。⑤脾切除治疗的患者易患呼吸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甚至败血症。在术 后2年内,患者应定期随诊,每月口服青霉素数日或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1次,酌情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增 强抗感染能力。
如有疑问,您马上点击咨询专家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p#分页标题#e#
预后主要与发病
的原因、出血量及伴随症状有关。一般血热炽盛者虽起病急,有时出血较重,但若治疗及时,抗御外邪的
侵袭,治疗措施得当,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可以在6个月内缓解,并且效果较好。治愈后复发的概率较低。
但若失治误治,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超过半年,病情由实证转为虚证的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型
,此时治疗上会有一定的因难。总之,本病的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出血重,合并中风或呕血、便血,常常
导致患者的死亡。
对于血热妄行型要避免外邪的侵袭,以免造成脉络受损,热迫血行而出血。对于气虚
不摄者要注意饮食调理及起居有节,不可过劳,以免伤及脾胃,加重病情。阴虚火旺及感受火热燥邪者应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耗伤阴津、血瘀者应尽量避免受寒,以免寒凝血瘀加重病情。另外,还应调情志
,以免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现代医学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疗效不佳,采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常规
疗法,因激素的禁忌症和副作用而使很多患者形成激素撤减综合症而不能根治。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
较大,停药后易复发,易导致骨髓抑制和诱发肿瘤的危险而不能广泛应用。脾全切更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
方法,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近年来,大剂量丙球冲击,血浆置换等新疗法不断出现,但仍缺乏根本性的
治疗措施。
中医治疗ITP具有改善出血症状快、稳定性好、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ITP
患者所接受。虽然中药治疗疗效不如激素疗效快,但比激素疗效稳定,不易复发。激素经动物实验证明相
当于很强的温阳药,长期应用可致机体阴阳失衡,同时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
而导致激素撤减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能及时恢复,而造成本病的复发及加重,这也是形成激素撤减敏感的
主要原因。
治疗中发现在应用中药之初,激素常用量较大,在用药中加大滋肾养阴之品的剂量,以
阴柔之品解激素阳刚之性,使激素能够顺利撤减;而在用药中后期激素停用或用量较小时,加入温阳之品
,而使肾上腺皮质功能顺利恢复。而使中药对本病的疗效大大提高。
总之,在应用常规疗法疗效不佳时应首选中药治疗,用药得当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注意的问题
本病特别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混淆。在发病的过程中,防止各种外伤、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
板减少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急性发作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
易反复发作的倾向,用药时间较长,所以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定期复查、坚持用药是争取治愈的重要
关键。
如有疑问,您马上点击咨询专家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由于外感邪毒,导致阳热过盛所致;或因饮食不节、情致郁结、正气内伤,或致阴虚。病发时以皮肤粘
膜(内脏等)出血为其特点。本病有实热、虚热、气虚等证型。
实热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毒热郁于
营血,蕴蒸不泄,热迫血溢所致。症见皮肤出现紫斑、鼻衄、牙龈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烦躁不
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饮食宜清凉之品,可以进食绿豆汤、兔肉、田螺、香蕉、甘蔗、橄榄、藕、
冬瓜、丝瓜、空心菜、黄花菜、茭白等清解毒热之物,忌食或少食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驴肉、雀肉
、水龟肉、胖头鱼、黄花鱼、荔枝、杨梅、核桃仁、杏、辣椒、花椒、胡椒、蒿子杆、大蒜、芥菜、榨菜
、丁香、茴香菜等性温、辛热之品,以避免发生紫斑连片,使毒热更盛。
虚热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邪热郁久
,耗损阴液、阴虚内热,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皮肤紫斑较多、出血较重、出血量多色鲜、潮热心烦、口渴
喜饮、手足心热、腰腿酸软等。饮食宜凉润之品,可以进食菠萝、蜜、柿子、丝瓜、菠菜、空心菜、藕、
蚌、银耳、木耳、猫肉、青鱼、黑鱼、鳖、干贝、河蟹、水龟肉、银鱼、鸭肉等滋阴凉血之物,以辅助治
疗。忌服或慎用温散、燥热、助阳之品,以避免发生出血量多,及心烦急躁、不得安宁等虚热迫扰之证。
气虚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脾气亏虚
、摄血无权,阴血不能内守,溢出脉络所致。症见反复出血、周身有斑、齿衄、鼻衄、神疲体倦、面色苍
白、唇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多汗、食欲不振等。饮食宜甘温之物,可以进食牛肉、羊肉、鸽肉、
海参、龙眼肉、蚕豆、栗子、大枣、南瓜、山药、甘薯、莲子、青梅等益气摄血之品;忌食或少食河蟹、
牡蛎、蚌、生菱角、冬瓜、葫芦、苦瓜、茭白、香蕉等性凉、损气之物以避免发生气短、身倦、神疲、血
出不止等气不摄血之证。
如有疑问,您马上点击咨询专家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
本病是一种以出血为
主要表现的疾患。皮肤出血者,多属中医“发斑”、“红疹”和“肌衄”范畴;内脏出血者,则包括在中
医“血证”之中。药膳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
一、常见病型
1)热毒壅盛:皮肤出现紫斑,或有鼻衄、牙龈出血、尿血、便
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内热:皮肤紫斑较多,出血较严重,量多而色鲜,伴有
潮热、心烦、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干,脉细数。
3)气不摄血:反复出血,周身有斑,兼有鼻衄、齿衄,头晕目
眩,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体倦,心悸,动则气短,舌质淡脉弦细弱。
二、食疗中药
干柿树叶,研细成末,每服3克,开水送服,每日3次,30天为
1疗程,如服2个疗程无效者,则应停服。柿叶经霜打后者为佳。
三、药膳方
1)大枣羊骨粥 羊颈骨1~2根(捣破),大枣20枚(去核),
糯米50~100克,共煮稀粥,食盐调味,分次食用。
2)猪皮茅根煎 猪皮500克,白茅根60克(布包),冰糖适量,
将猪皮去毛洗净,加入煎好的白茅根水炖至稠粘,再加入冰糖拌匀,分4~5次食用,每日1次,连服数剂
。
3)鲜荞麦叶汤 鲜荞麦叶100克,藕节4个,水煎服。每日1次
,连服5~7天。
4)鱼鳔羹 黄花鱼鳔200克,旱莲草60克(布包),放入锅内用慢火
炖1天,时时搅拌,防止烧焦,使鱼鳔全部炖化,去渣。分4次服用,每日2次,连服数剂,服时加热。
热毒壅盛型紫癜可于上述方中择其一、二方服用。
5)生地侧柏茅根汤 生地50克,侧柏叶15克,白茅根100克,白
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8日。
6)丹皮鳖甲生地汤 丹皮12克,鳖甲50克,生地30克,水煎
服。每日1剂,连服8~10剂。
7)鱼鳞胶 青、鲤、鲫鱼等大鱼鳞适量,调料若干。将鱼鳞洗
净,加水煮2~4小时,过滤去渣,加黄酒、生姜、食盐、味精等佐料调味,放置1夜后,即成胶冻,切成
小块,用酱油、麻油拌食。每次350~400克,每日1次,连服数天。
阴虚内热型紫癜可于以上方中选择服用。
8)枸杞参枣鸡蛋汤 枸杞子10~15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鸡蛋2
个。放砂锅内同煮汤,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吃蛋饮汤。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6~7剂。
9)花生衣参枣汤 花生衣6~9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
煎服。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10)芪姜参鹤汤 黄芪15克,炮干姜6克,党参、仙鹤草各9克
,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
11)黑豆芪鱼汤 黑豆60~90克,塘虱鱼(胡子鲶)2~4条,黄
芪18克。将塘虱鱼挖去颈“花”(双侧都有)和肠杂,同黑豆、黄芪用瓦锅文火炖熟吃。如胃纳不佳,可
加陈皮以调气。分2~3餐吃,以免黑豆难以消化而影响吸收。隔日1次,连服数剂。
气不摄血型紫癜可从上述四方中,选择一方服用。
如有疑问,您马上点击咨询专家在线咨询--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