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血小板减少的常识

血小板减少的常识

时间:2022-06-11 22:10:47 皮肤科 我要投稿

血小板减少的常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综合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是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下面石家庄燕赵血液病诊疗中心围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您予以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发病快慢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
        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1 -2 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其病程多为4 -6 周,最长半年可自愈。本病肝及淋巴结一般不肿大,10% -20% 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 1% ,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想必大家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经有些了解了,生活中大家应该多注意,一定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治疗,避免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发现了疾病的症状,千万不要耽搁,应及时的去医院就医,以免耽误了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
        石家庄燕赵医院血液病诊疗中心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独特,效果显著。采用“增加免疫固本法”中西医结合免疫平衡法治疗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抑制B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增加血小板数量。急性ITP以实证、热症为主,临床出血症状严重,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法,结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迅速缓解出血症状,回升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