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王声强1定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面瘫或周围性面瘫,属于面神经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受损致使面部肌肉瘫痪而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多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患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中医将此疾病称之为“面瘫”、“口眼歪斜”、“吊线风”等。 2病因: 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部分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病毒感染、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进而损害面神经造成面神经麻痹,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此外,部分中耳炎、腮腺炎和外伤及颅底肿瘤也可以导致周围性面瘫。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部的阳明少阳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 3 流行病学: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病率为425.7/10万人,年发病率大约在20万至30万人之间。发病可以在任何年龄,但以20至40岁最为多见。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但在10至20岁年龄段中,女性要高于男性,一般是男性的2倍;40岁以后,男性更为常见,一般是女性的1.5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一侧发病,左右发病率基本相同,单侧发病占98%以上,双侧发病者不足1%。复发者约占10%,可以是同侧或对侧,曾两次发病者,第三次发病的可能性会加大,三次发病者中有50%会四次发病。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家族史者,占所有发病患者的10%。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岁发病率会相应增加,60岁后可达到30至35/10万人。 二、临床表现1 常见临床症状: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少数为两侧同时瘫痪,并于12小时或2至3天内达到高峰。部分病人在起病几天前有耳后、耳内、乳突区的疼痛。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病侧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颊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流下。 2 常见临床体征: 本病常因面神经被侵犯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一些其他的症状体征。如面神经受损而影响鼓索神经段时,会同时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如镫骨肌段受损,则可出现味觉损害和听觉过敏;如岩浅大神经段受损,则可见泪腺分泌减少;如膝状神经节受损时,除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以外,还可见病侧乳突部的疼痛,若出现外耳道疱疹,则构成所谓的“亨特氏综合征”;如前庭段受损,则可见明显的眩晕现象。3 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患侧的额纹消失或变浅,皱眉不能,眼裂增大,贝尔氏征阳性,鼓腮、吹气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部分患者可合并有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或泪液减少或乳突后疼痛、带状疱疹或眩晕等症状。其病因多由于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中枢性面瘫主要表现为:患侧的颜面上1/3部的肌肉无瘫痪,因而,抬额纹、皱眉、闭眼均为正常。颜面部下2/3部的肌肉则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性瘫,如:患侧面颊鼓腮、吹气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同时,多合并有偏瘫等症状。其病因多由于脑血管病而引起,以颈内动脉系统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梗塞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及颅内肿瘤而发。
核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与周围性面瘫的表现相同,但多合并有同侧的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侧看)和肢体轻瘫。此种面瘫虽属广义上的周围性面瘫,但其性质却与周围性面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病因多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如:脑桥梗塞、出血所致,也可由肿瘤占位引起。一般多属面神经核受到刺激或损害所致。
三、临床治疗
1、保守治疗
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目前,保守治疗仍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手段。(1)针灸疗法:
包括毫针治疗、电针治疗、温针治疗、滞针治疗、皮内针治疗等。
(2)中药疗法:
包括内服中药和贴敷治疗两类。内服中药主要有祛风解毒类、活血通络类、养血通络类等;贴敷治疗主要有单味药贴敷、复方贴敷等。(3)西药治疗:
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改善微循环类药物、营养神经类药物等。
(4)理疗:
包括五官超短波治疗、激光治疗、红外线治疗等。
(5)按摩: 包括腧穴推拿法、穴位点推法、悬吊推按法等。 2、手术治疗 主要有面神经减压术,一般适用于面神经管狭窄所致的反复面瘫、外伤所致面瘫及特重症面瘫。 nbsp; 专家介绍 sp; 王声强、男、1957年7月17日出生。大专学历。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特种针法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并被评选为首届河北省百名针灸杰出人才。现已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先后供职于藁城县人民医院针灸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理疗科等医疗单位,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并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和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在针灸临床和理论上有一定的造诣及独特的见解。 #p#分页标题#e#临床擅长以针灸和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周围性面瘫、颈椎病及腰椎病为主。学术理论上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为主体思路;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为诊治原则;倡导现象与本质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辨治方法。在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主张辨证论治与分期治疗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针。临证根据面瘫的面神经损伤程度、损伤平面及表现的证型选用相应的腧穴;根据面神经损伤程度,选择相应的配方和针刺手法。急性期以祛邪通络为主;稳定期以清疏阳明为主;恢复期以固表扶正为主;后遗症期以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原则。多年来,依据此法已治愈近百名面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