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办法
我们知道了三叉神经的病因也有要知道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三叉神经痛治疗,下面我们会提到如何治疗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周围支阻滞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经分支通过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齿槽孔、颏孔、翼腭孔等。所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链霉素等。三叉神经周围支注射治疗的效果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关系密切
(一)眶上神经阻滞术1.穿刺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眶上眉毛外,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离正中线2.5~3cm处摸出切迹或用棉签触压眶缘找到放射性痛点的位置,皮肤消毒及局部麻醉后,采用短细针头自切迹或压痛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直达骨面,若无触电样感,则改变针头的方向在附近寻找,出现放射痛时注药则阻滞效果较好。2.常用药物 常用1%~2%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及神经阻滞合剂等。神经破坏药则可选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或苯酚制剂。3.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1支痛者。单纯局部麻醉药阻滞也可用于前额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头痛。4.并发症 注药后常有上眼睑水肿,多在数日内消退。注射乙醇后,少数患者残留局部疼痛可达2周,严重者可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数次。(二)眶下神经阻滞术穿刺操作方法 眶下神经阻滞的穿刺路径有两种,从外面直接刺入眶下孔法较常用,经口腔穿刺法使用较少。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先在眶下缘正下方1cm并距鼻中线3cm处摸出眶下孔。或采用另一种定位方法,由眼外角到上唇中点连一线,再由眼内角外lcm处向同侧口角连一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眶下孔的体表投影位置。在眶下孔标志的内下方,大约位于鼻翼旁lcm处以细短针头刺入皮肤,同时采用另一手的食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脱而伤及眼球。然后使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直达眶下孔附近骨面,注入少量局部麻醉药,采用针尖在周围轻轻试探并寻找眶下孔。当针尖滑入骨孔时应当有落空感,患者随即出现放射痛。然后使针尖向外、上、后方成40°~45°角沿眶下管缓慢深入8~10mm,回吸试验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0.5~lml,待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后,再缓慢注射95%或无水乙醇0.5~lml或其他药物及神经阻滞合剂。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者。(三)后上齿槽神经阻滞术1.后上齿槽孔的解剖 上颌骨的后侧即颞下面的最突出部分是上颌结节,后上齿槽孔即位于此结节上。该孔是后上齿槽神经进入上颌骨而达臼齿的通道,多为单孔,少数为2~3个,个别亦可缺如。2.穿刺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颧骨下缘与齿槽嵴成角处,即相当于过眼眶外缘的垂线与颧骨下缘相交点。局部消毒后,先用手指将附近皮肤向下前方拉紧(有利于下一步针尖朝内侧倾斜),继之以4~5cm长针头自穿刺点稍向后、上、内方刺入直达齿槽嵴的后侧骨面,然后紧贴骨面缓慢深入2~2.5cm,即达后上齿槽孔附近,一般很少出现电击感。回抽试验无血,先注入2%普鲁卡因2ml,待臼齿出现麻木感后,再注射95%乙醇或无水乙醇1ml,或神经阻滞合剂。后上齿槽神经阻滞还可经口腔入路进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局部消毒后,用10cm长、中部弯曲成大约150°角的针头,在第2~3臼齿间隙上的黏膜襞处作45°角向后上方刺入,并紧贴骨面深入至2.5~3cm即达上颌结节。有人认为此法较容易发生感染,在采用乙醇进行阻滞时应注意。3.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患者。4.并发症 乙醇阻滞后常发生局部肿胀、轻微血肿,可自行消退。(四)上颌神经阻滞术1.上颌神经的解剖和定位 上颌神经主干经圆孔穿出颅腔而至翼腭窝,并在此处开始分支。由于穿刺圆孔非常困难,而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故上颌神经阻滞通常在翼腭窝处进针。翼腭窝位于颅底下面,眼眶之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上颌内动静脉以及填充的脂肪组织。此窝是一个宽0.3~0.4cm、深大约为lcm的裂隙,呈漏斗状,尖端朝下。其前壁由上颌骨后面的内缘与腭骨眶突构成,经此处的眶下裂向前通眼眶;后壁为蝶骨翼突及大翼,上端有圆孔向后通颅腔,另有翼管通破裂孔;内壁是腭骨垂直板,借上面的蝶腭孔向内通鼻腔;外侧为空隙,即翼上颌裂,经此处向外与颞下窝相通;顶盖是蝶骨体和大翼根部;而翼腭窝的下端则缩窄成翼腭管,向下经腭大孔和腭小孔通口腔。上颌神经位于翼腭窝的上部深处,蝶腭神经节在神经干下方大约为2mm处。翼颌裂,又称镰状裂或翼腭窝外侧的开口,上宽下窄,长大约为1.5cm,最宽处大约为0.5cm。此裂距离额弓的颧颞缝(相当于颧弓中点)下缘大约为4cm左右。腭大孔位于硬腭后部,上颌骨齿槽突与腭骨之间,在最后一个臼齿的内侧,即生有第3臼齿者,在该齿内侧,否则在第二臼齿内侧。该孔距硬腭的后缘大约为0.5cm,距腭正中缝和上臼齿齿槽缘大约相等。由腭大孔经翼腭管至圆孔的距离大约为3cm,翼腭管的长度多在0.8~2cm之间。最窄处横径仅为1.5~3mm,其轴向几乎在矢状面上,与上臼齿咬颌面(管铀向后上方)成角大约为135°。2.穿刺操作方法 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1)侧路穿刺法: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下缘中点的乙状切迹处,大约为眼眶外缘与外耳道间连线的中点下方。以22号长8cm的针头自该点垂直刺入,深大约为4cm左右即可触及蝶骨翼突外侧板的骨面,为记清进针的深度,将事先装在针头上的小橡皮片移至离皮肤表面0.5cm处,然后退针2cm,稍改变方向向前方重新刺入,直至针尖滑过翼外板前缘,再继续深入0.5cm即进入翼腭窝内。切忌过深,以免刺入鼻腔或眶下裂。若出现上颌部放射痛,立即固定针头,并使针斜面朝上,回抽无血,注入2%普鲁卡因1ml。待上颌部麻木又无眼肌麻痹后,再注入95%乙醇或无水乙醇0.5~1ml,或神经阻滞合剂1~2ml。 经此途径穿刺,有时可因翼突的骨嵴过高而不能进入翼腭窝,可改用其他穿刺入路。(2)前侧穿刺法:患者的体位同上。穿刺点取颧骨下缘最低点,即相当于经眼眶外缘的垂线与颧骨下缘相交处。以22号长8cm的针头自该点皮肤向后、上、内方刺入。穿刺的角度很重要,从侧面看,针头宜对着颧弓下缘中点的方向前进,并且应紧贴上颌骨的骨面逐渐向内方深入。进针大约为2cm先到达上颌结节,然后继续沿骨面推进,大约至4cm后即可突然感到落空而滑入翼腭窝。有时,也可因进针的角度偏外而触至翼突外板基底部受阻,这时需要退针少许,并使针尖稍偏内侧重新刺入,直至滑过翼突前缘。然后再深入0.5cm即可刺中神经而出现触电感,由此处至皮肤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cm。注药步骤和剂量与侧路穿刺法相同。采用此法时,穿刺针不可刺入过深,以免刺入眼眶内引起眼外肌的麻痹,甚至影响视神经以致失明。 #p#分页标题#e#(3)经口腔腭大孔穿刺法:患者取坐位,头向后仰,张大口。穿刺点在腭大孔的稍前方。腭大孔位于最后一个臼齿(第3或第2)的内侧硬腭上,如自该臼齿舌面向腭正中缝虚拟一垂线,其中、外1/3交界处即为腭大孔。若上臼齿已脱落,则可借硬腭的后缘确定腭大孔的前后位置,该孔应在硬腭后缘前方0.5cm处。口腔黏膜消毒和局部麻醉后,采用长细针头(事先在距离针尖4cm处弯成大约为135°的钝角)自腭大孔的稍前方由前下向后上方刺入,若遇骨面受阻,则用针头在附近刺探,直至针尖经腭大孔滑入翼腭管内。在翼腭管内继续进针,缓慢深入大约为2.5~3cm,有触电感出现,即表明已到达翼腭窝并刺中上颌神经。注药步骤和剂量同侧路穿刺法。
采用此法时,遇有翼腭管弯曲或异常可导致穿刺操作失败。此外,尚可因局部感染导致硬腭黏膜溃疡,应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后3d内口服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以上这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希望您根据自身的病情状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有任何疑问及时去医院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