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能喝牛奶吗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就萎缩性胃炎而论,自纤维胃镜问世以来,肉眼观察加上活检,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更为明确。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有增高趋势。国内有报告,萎缩性胃炎约有74.2%发生在40岁以上,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8.7%。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增长一岁,其发病率平均增加1.25%。西班牙PENA对一系列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国总的发病率为4~30%,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本病有明显地区差异。
一、病理
萎缩性胃炎,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骨粘膜的基本病变:
(1)胃粘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亦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
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生化的腺体。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
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
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看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
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化生:是指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①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
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粘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
②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在粘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粘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
(3)增生: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
(4)增生: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
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
(5)癌变: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癌变可从粘膜的不同深度开始。有的从粘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有的从粘膜深部腺体开始。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此种情况应予注意。
二、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
﹑病机的认识:
(1)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素体脾胃虚弱者,或因饮食失调,或食生冷或因过用寒凉药物。这里所指寒药不仅是中药的寒药,也可引起胃粘膜的损伤,导致中阳不振。或病延日久,阴伤及阳,导致脾阳亦虚,运化失健,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于中焦。
(2)胃阴不足,津液耗伤。
胃阴不足,津液耗伤,因脾虚日久,运化失司,湿热内生,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辣椒﹑花椒﹑胡椒),肥甘﹑热邪滞于中焦肺腑,煎熬津液,耗伤胃阴。或因饮食失节,经常不规律或食物单调,缺乏蛋白质或维生素B族,亦可损伤胃腑。
(3)肝失条达,气逆犯胃。
肝失条达,气逆犯胃,是由于情致失调,恼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使胃失和降,出现肝胃不和之证。本病病位在胃,但也涉及肝﹑脾﹑肾,因脾与胃相表里,胃病及脾,导致脾胃同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功能,肝气横逆犯脾,肝肾同源,病则相传,脾与肾是先天与后天之关系,当人肾虚时,先天失其对后天脾胃之温养,导致脾胃虚弱。
(4)久病入络,气滞血淤。
久病入络,气滞血淤。“久病入络”,“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本病久经不愈,可有血淤之变,造成血淤的原因,一是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痹,络道阻塞而成淤;二是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导致血淤,积而成淤,致淤血积于胃络,而成郁结。三是胃阴不足,化热伤络,络伤血溢,广积而成淤。
三、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气虚型: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
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5)脾胃湿热:
主证: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
(6)气滞血淤型:
主证: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淤。
(一)
【辨证】气滞阴虚。
【治法】理气,养阴。
【方名】养胃理气汤。
【组成】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出处】张笑平方
(二)
【辨证】乃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
【治法】辛开苦降。
【组成】黄芩10克,马尾连6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炮姜炭5克,木香6克,炒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5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建华方。
(三)
【辨证】肝有郁热,胃蕴痰湿。
【治法】泄肝和胃化湿。
【方名】泄肝和胃化湿汤。
【组成】炒苍术9克,川朴5克,陈皮5克,木香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香橼皮9克,建神曲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泽生方。
饮食疗法
1.食用流食
对于急性胃炎。应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禁食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酌情禁食或给予流食,对有出血者,予以止血治疗。
2.忌食粗糙和刺激性食物
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不管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酒类以及所有会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会不会引起胃酸,你最好避免食用。
3.避免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热的症状,就应避免这些食物。
4.蛔曰慢曰助消化
细嚼慢咽对消化绝对有帮助,你应该彻底咀嚼食物,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用餐时避免有压力,可以使你的消化作用有一个好的开始。
5. 饮食有规律
注意饮食调理养护,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或不吃早餐,尤其应避免暴饮暴食。
6.注意营养均衡
食物要选富有营养、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你可以吃煮熟的粟子、大米粥、羊奶、酸乳、白乳酪、开菲乳。如果症状严重,吃一些软性食物,例如米汤、酪梨、香蕉、马铃薯、南瓜类。将所有蔬菜搅碎,再烹调。偶尔,吃一些蒸热的蔬菜,例如红萝卜、胡萝卜及绿花椰菜。
回答:2008-05-04 09:26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1条评论...
其它回答 共1条回答
┆
高博隆华律师
[大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有四种方法
由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还未完全清楚,因此,目前尚缺乏明显有效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包括:
(1)一般治疗:应尽量去除一切可能引起发病的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规律,不暴饮暴食,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可的松等。
(2)保护胃黏膜:应尽量减少胃酸药物的应用,注重加强胃黏膜屏障,避免黏膜损害。
(3)清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积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多选用胶体铋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或替硝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2周。
(4)增强胃排空能力:促胃肠动力药可加速胃排空能力,防止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等对胃黏膜的损害,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吗丁啉)和莫沙比利等。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程比较长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因与饮食不节、郁思恼怒、劳倦内伤、素体虚弱、久病体虚、用药不当等有关。本病本虚
以脾胃气虚、阴虚为主,标实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湿阻、痰凝、热毒等。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种进行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胃脘胀满,两胁胀痛,胸闷喜叹息,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旋覆花10克,广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木香6克,丹参30克,莪术6克,焦三仙各10克。
(2)肝胃郁热:胃脘胀满,灼热疼痛,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方药:左金丸合泻心汤加减,黄连6克,吴茱萸3克,黄芩10克,大黄6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延胡索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蒲公英30克,枳实10克,全瓜蒌15克,丹参30克,焦三仙各10克。
(3)湿热内蕴:胃脘胀满,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渴,小便不利,舌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滑。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宽中。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克,吴茱萸3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山栀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通草6克,木香6克,砂仁3克,蒲公英30克,焦三仙各10克。
(4)脾胃虚弱:胃脘胀闷,时轻时重,不思饮食,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消胀。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5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木香6克,砂仁3克,扁豆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蒲公英30克,丹参30克,焦三仙各10克。
(5)胃阴亏虚:胃脘胀闷,嘈杂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消痞和中。方药: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克,生地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芍药15克,延胡索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木瓜10克,蒲公英30克,丹参30克,焦三仙各10克。
(6)瘀血停滞:胃脘胀痛,疼痛固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有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消胀。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丹参饮加减,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3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莪术6克,田三七3克,茯苓15克,焦三仙各10克。
常用的中成药需要辨证论治选择,不能盲目自服
(1)胃苏冲剂或气滞胃痛冲剂:适用于肝郁气滞证,每次1包,每日3次。
(2)胃宁冲剂:适用于肝胃郁热证,每次1包,每日3次。
(3)荜铃胃痛冲剂:适用于瘀血停滞证,每次1包,每日3次。
(4)养胃舒胶囊:适用于胃阴亏虚证,每次2粒,每日3次。或养胃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5)温胃舒胶囊: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每次2粒,每日3次。
(6)阴虚胃痛冲剂:适用于胃阴亏虚证,每次1包,每日3次。
(7)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证,每次1包,每日3次。
(8)摩罗丹:适用于湿热内蕴,瘀血停滞证,每次9克,每日3次。
(9)胃复春片:适用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证,每次4片,每日3次。
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要慌
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要对萎缩性胃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保持精神上的乐观,不要恐慌。如果负担过重,会引起体内神经、内分泌混乱,降低胃黏膜的抗病能力,加速胃炎的发展。其次,生活要规律,避免饮酒吸烟,避免饮食过度和吃强刺激性食物。最后要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