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留下吧健康网> 皮肤科 > 冠心病的相关问题

冠心病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2-06-11 22:20:23 皮肤科 我要投稿

冠心病的相关问题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日前称,谷类食品、面包和其他含有完整或粉碎的大麦颗粒的食品,有减少患心脏疾病危险的功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大麦贸易组织通过研究,新的数据表明,大麦能降低人体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如果每天吃100克大麦麸,能有效降低人体血浆中胆固醇和糖的浓度,与注射胰岛素的效果几乎一样。

  此外,大麦纤维还可以促进对健康有利的细菌在肠道里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科学家们认为,食用大麦不但可以降低血压,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还能逆转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病患者应该更多地食用。

[[i] 本帖最后由 bqg2006 于 2008-10-14 10:24 编辑 [/i]]

09133961611 发表于 2008-10-13 16:56

冠心病患者带的药物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往往被迫停止活动,休息数分钟后心绞痛即可缓解。但在发作程度较重或反复发作时则必须服药治疗。因此,冠心病患者平时应选用几种急救药品带在身边,晚上睡觉时应放在床边,同时应随手可取,以备急需。常发作心绞痛的病人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消心痛、硫氮卓酮、氨酰心安、安定和心痛定等药。如有心绞痛发作即含服1片硝酸甘油,服后1-5分钟生效,为防止短时间内心绞痛复发,可随后再口服1片消心痛,能维持药效3小时。心绞痛发作时如伴有血压升高者,可口含心痛定,5分钟内即可开始降压,持续4-6小时;如为典型劳力性心绞痛发作并伴有血压高,心率增快,而无心衰及传导阻滞等,可服氨酰心安12.5毫克;如心绞痛多在休息状态下,可口服硫氮卓酮;如心绞痛发作与激动等因素有关,可给予安事实上2.5毫克口服。

09133961611 发表于 2008-10-13 16:59

冠心病患者使用的舌下含服药的方法冠心病患者都知道,当心绞痛发作时,可采取舌下含药的方法来缓解心绞痛,可有些病人用药后,效果不明显?认真观察和研究,发现有两个问题影响舌下含药的效果。

  许多人将药片含在口腔中,并不知将药置于舌下,有些人甚至将药片放在舌上面,殊不知,舌表面有舌苔和角化层,很难吸收药物,正确的舌下含药法是将药片咬啐后置于舌的下方。口腔干燥时,可饮少许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因此,心绞痛发作时,要采取舌下含药而不是舌上面含药。

  冠心病患者使用的舌下含服药能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同时也能扩张身体周围的动脉。患者在采用舌下含药法时,最宜采取半卧位。因为半卧位时,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肌供氧量相对满足自身需要,从而缓解绞痛。如果病人平卧位,会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增加,从而使药物作用减弱,起不到良好的止痛作用。另外,病人不宜在站立时舌下含药,否则会因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

hu619691 发表于 2008-10-13 17:28

是应该带些急救药,以防不测。:o

09133961611 发表于 2008-10-13 20:19

冠心病需要做什么检查1)心电图检查:是发现心肌缺血、有无心律失常,是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包括静息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连续监测(Holtter)等检查。

  (2)放射性核素(ECT)检查:可了解梗塞范围。

  (3)超声心动图:了解心室壁的动作、有无室壁瘤、心脏瓣膜活动情况和左心功能。

  (4)心肌酶学检查:SGOT、CKP等了解心肌损伤程度和恢复过程。
  
  (5)冠状动脉造影:目前被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并为选择治疗方法(手术、介入、药物)提供依据并可评估风险,同时可行左室造影确定左室收缩功能和有无室壁瘤。

[[i] 本帖最后由 bqg2006 于 2008-10-14 10:25 编辑 [/i]]

09133961611 发表于 2008-10-13 20:22

冠心病诊断检查——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bqg2006 发表于 2008-10-13 21:29

冠心病规范化诊断处理与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危险分层是现代冠心病规范化诊断处理的关键与核心

  核心脏病学技术,尤其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处理,它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意义,即病变是否已引起心肌缺血以及心室功能下降。以MPI为主的核心脏病学技术已得到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CC/AHA/ASNC)相关指南的充分肯定与推荐,近年MPI已成为美国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处理技术。

  依据 ACC/AHA/ASNC的相关指南,通过对下面1个常见病例的诊断思路和处理过程可以说明核心脏病学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方法。患者男性,59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周,活动时有气短、胸闷,但无明显胸痛。

  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对AMI后患者的处理几乎都是直接进行冠脉造影并继而进行血运重建术,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会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但一直没有可信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根据 ACC/AHA的AMI指南,在决定该患者的处理方案之前应充分了解以下问题:

       ①AMI后,该患者是否还存在(可逆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的面积、程度和部位如何; ②前壁心肌梗死区域是否有存活心肌;③心肌梗死的面积和程度如何;④患者的心功能状况;⑤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患者其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风险,即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患者是属于高危(年恶性心脏事件率>3%)、中危(年恶性心脏事件率在1%~3%)还是低危(年恶性心脏事件率<3%);⑥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做冠脉造影并进而血运重建术或者接受药物治疗。

  MPI能够精确评估患者负荷和静息状态下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明确有无心肌缺血以及缺血的面积、程度和部位,根据MPI能更准确地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它是目前唯一通过一次检查可以同时了解心肌缺血和心室功能的技术。ACC/AHA/ASNC的相关指南一再强调应该将MPI作为冠脉造影的“看门人”,以减少不必要的造影,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处理水平,同时减少医疗费用。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还必须了解心肌梗死区域是以已坏死的心肌为主,还是以暂时失去功能但仍有代谢活动的存活心肌(冬眠或顿抑心肌)为主,因为血运重建术可使后者受益而对前者无益。MPI结合葡萄糖核素心肌代谢显像是目前公认的存活心肌检测的“金标准”。

  核心脏病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应用MPI判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其中近年进入临床应用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在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同时可以测定左室功能;二是应用心肌代谢显像技术和(或)MPI以判断心肌梗死区域或室壁运动障碍部位有无存活心肌;三是应用核素心血池显像技术测定心室功能,它是心室功能测定的“金标准”之一,但由于G-MPI技术的出现,近年其临床应用已较少。

  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适应证

  根据目前的ACC/AHA/ASNC指南,MPI的主要临床应用适应证有:

       1.有症状的患者诊断冠心病;2.有高危因素的无症状患者诊断冠心病;3.对可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4.冠脉造影所发现的临界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在25%和75%之间)的功能意义判断;5.血运重建术后的患者(再狭窄或桥血管再闭塞的诊断);6.非心脏大手术之前评估患者的冠心病可能性及其危险度;7.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因诊断;8.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诊断;9.冠心病的疗效评价;10.存活心肌判断;11.心肌病的病因诊断。

    三、依据ACC/AHA/ASNC相关指南,冠心病规范化诊断处理程序与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

    1. 症状稳定的临床可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

    2. 急诊胸痛患者

    3. 冠状动脉再狭窄患者

    4. 冠脉搭桥(CABG)后患者桥血管再闭塞.专业人士建议市民,把大油壶换成小油壶,或者使用有刻度的油壶,提醒自己注意食用油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