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治疗方案
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 CP)是指妊娠期及新生儿期,由于脑组织发育异常或受损,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和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种疾病,可伴有小脑的损害。其病因分为产前因素、产中因素、产后因素三类。依病损部位的不同,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痪,属中医的“筋脉拘挛”、“筋挛”、“五迟”范围。
发病原因
患儿多有脑组织发育异常或损伤史。根据致病因素出现的时间,可将病因分为三类:
1、产前因素:如父母为近亲结婚、基因变异、母亲孕期病毒感染、不合理服用某些药物,或放射性元素损害等。
2、产中因素:分娩过程中发生脑损害,如早产、难产、羊水早破、脐带绕颈、窒息以及麻醉药品、产钳、胎头吸引器的不当使用等。
3、产后因素:出生后患病,如脑炎、脑膜炎或颅脑外伤、颅内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
诊断
一、症状
1、有新生儿出生后窒息、呼吸困难或不规律史等。
2、婴幼儿发育迟缓,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功能出现较迟或功能障碍,可出现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流涎不止等症。
3、出现痉挛性瘫痪(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功能障碍,典型症状可见:上肢呈屈肘内收、紧贴胸壁,或伸直向后,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其余手指紧扣拇指呈握拳状,手的活动功能失调或丧失,不能持物。双下肢内收、交叉,脚跟离地,不能自主站立、行走,扶行时则步态不稳呈交叉状(即剪刀步),或可自主站立、行走,但双腿弯曲、双膝紧靠、足跟不能着地,步态摇晃。颈部强直,头不能抬起,或僵直旋转歪向一侧,或头颈摇晃不止。不会翻身,躯干呈屈曲状、或角弓反张。
二、体征
四肢肌肉张力增高或肌肉挛缩,上肢痉挛肌肉以收肩、屈肘、屈腕、屈指肌及前臂旋前肌为主,下肢则以股内收肌群、腘绳肌、小腿三头肌为主。不能行走,扶行是呈剪刀步态,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髌阵挛、踝阵挛等)阳性。关节活动受限,如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等, 蛙式试验、“4”字试验、直腿抬高检查均因肌肉挛缩而受限。
较大病儿因肌肉痉挛时间长、肌力不平衡,肌肉、肌腱以及其他软组织逐渐挛缩,骨骼生长受到影响,逐渐出现肢体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膝关节屈曲畸形、髋关节屈曲、内收畸形等。
三、临床分型
1、痉挛型:指大脑皮质及锥体束损害呈现痉挛性瘫痪者,最常见。
2、手足徐动型:指病变侵犯大脑基底节时,出现不自主地、无目的地手足徐动和自发动作,以肢体远端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手,称之指痉病。情绪变化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3、共济失调型:指病变波及小脑时,出现共济失调,平衡失调,肌肉活动不协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等症状。
4、强直型:病损范围广,呈弥漫性,多见于长时间缺氧、多发性斑片状出血、脑炎等。表现为广泛性的肌肉僵硬、弹性丧失,其硬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伴有智力低下,预后不良。
5、混合型:上述症型中有二个以上症型同时存在者。
四、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可了解颅骨损伤情况及后期四肢骨关节畸形情况。CT和MRI检查可了解脑组织病损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以及颅骨损伤情况。
实验室检查:脑炎、脑膜炎期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沉加快;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含量增高,蛋白定性阳性,镜检见白细胞增高。
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疗法:
治疗的目的是松解软组织粘连,使肌肉痉挛得到松弛或缓解;通过训练与锻炼,加强或改善其拮抗组肌肉的力量;利用支架保住矫正后的功能,并使用动力支架进一步改善功能与肌肉的不平衡状态,从而使肢体肌肉运动协调,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
(一) 西药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有效的缓解肌
肉的痉挛。但疗效不够持久,并且治疗成本较高,还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检验。注意A型肉毒毒素禁止用于肌张力减低型脑瘫及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脑瘫患儿的治疗。
(二) 中医辨证施治。
1、肝风内动:治宜平肝熄风,养阴解痉。方用天麻钩藤饮合玉真散、止痉散加减。
2、痰瘀阻滞:治宜活血通络,化痰熄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止痉散加减。
3、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柔筋熄风。方用八珍汤合止痉散加减。
(三)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皮针、耳针、赤医针、穴位注射等。
(四)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运,松解软组织
粘连,缓解肌肉挛缩,纠正软组织挛缩引起的肢体畸形,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对促进脑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肢体畸形的出现和加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五)其他疗法,如理疗、热敷、热水浴等。
二、手术疗法: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尚有较严重畸形存在时,对较大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
疗。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缓解肌肉痉挛,平衡肌肉力量,稳定关节,改善肢体功能。指痉症与智力缺陷者禁忌手术。手术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腱性手术。适用于6岁以上的患儿。包括髂腰肌、腘绳肌、股薄肌松解术,跟腱延长术等。
(二)骨性手术。适用于12岁以上、骨骺闭合的患者。包括截骨术和关节融合术。
(三)神经外科手术。有神经肌支切断术、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交感神经切断术等。其中SPR手术疗效较好,临床应用较多。
1、神经肌支切断术:通过切断支配某一强力痉挛肌群的神经肌支,以减轻肌肉张力,调节肌力平衡,用于6岁以上的患儿。如果拮抗肌已麻痹则为手术禁忌症。
2、闭孔神经切断术:用于治疗股内收肌痉挛引起的髋关节内收挛缩畸形。
3、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即SPR手术):应严格选择病例,主要用于肢体肌肉痉挛较严重者,根据某一病变肌群找出相应的神经根,将该神经后根均匀分成4~5束,用电极刺激神经束枝,观察下肢相应部位肌肉收缩情况,记录其刺激阈值,依次切断阈值低的束枝,并切除1.5cm。后根切断率一般为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