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时间窗”内抢健康
病例一:罗伯年近花甲,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但精神很好。上周五儿女们为他祝寿,宴会上,罗伯的右手突然不听使唤,说话也含糊不清,亲友们以为他喝醉了,便扶他到卧室休息。次日,不见其苏醒,便赶紧请个体诊所的医生诊治,医生给予葡萄糖滴注,但病情毫无起色,遂转送到市立医院,经头部CT扫描,确诊为左侧脑梗塞。经积极抢救,尽管保住了性命,却出现右侧半身不遂。
病例二:何老年届古稀,近日哈欠连连,起床后觉得半边上下肢弛软无力,不能抬举。他急叫老伴去找邻居庞护士出主意。庞护士判断是脑梗塞,遂协助他们将病人送往医院,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即进行溶栓及护脑治疗。几个钟头后,何老肢体活动恢复,一周后出院,且无留下后遗症。
病因不同 后果类似
中风又叫脑卒中,现代医学称其为脑血管意外,是人类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一般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即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多由高血压、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此类。缺血性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或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本身硬化、狭窄,脑血管内部的血液成分,如红、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逐渐沉积,阻塞血管;脑栓塞是因心脏部位的栓子脱落后,顺血流到脑内血管时阻塞,造成脑血流供应中断。两者均可导致脑组织缺氧或坏死,但以缺血性脑卒中居多,几乎占80%左右,特别是“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
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虽然它也属于卒中的范畴,但其脑缺血是暂时的,没有形成完全性的血管堵塞,一般可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脑梗塞病情凶险,若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往往出现死亡或伤残。但近年来,国内外推行治疗“时间窗”的概念,并成功地使用溶栓疗法,这对脑梗塞的预后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了解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掌握其发病先兆和救治措施,对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
争分夺秒 保护大脑
脑是人体中最娇嫩的器官,研究证明,常温下,人的脑组织缺氧2分钟,其活动即停止;缺氧5分钟,脑细胞即开始死亡。当脑血管因血栓形成或栓塞而被堵塞后,受这条血管供应血液的神经细胞就会因为血流完全中止而死亡,医学上称为梗死。但环绕着这些梗死的神经细胞还有一圈血流,这些血流虽然减少但未完全中止,即半暗带。如果及时使血流再通,半暗带内的神经细胞便可能恢复正常功能,所以医生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半暗带的抢救上。
临床上,医生把半暗带的时间初步定为6小时,这段时间医学上称为“时间窗”。“时间窗”(time windows)在国外又称为“治疗窗”(treatment windows),即在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疏通堵塞的血管,使脑细胞重新获得血供,挽救、逆转处于濒死状态的脑细胞。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就是把堵住脑血管的血栓或栓子溶解掉,使血管再通,这常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甚至在溶栓治疗中就“告别死神”,恢复肢体活动功能。
可惜的是,一般人不了解时间窗这一概念,不少患者送到医院时已超过“时间窗”,也已失去溶栓的时机,而且若在此时(“时间窗”后)进行溶栓,可能发生再灌注损伤而使死亡率增加。“时间窗”的时限很窄,有人甚至认为3小时内更佳,因此,争分夺秒,把握时机非常重要。
识别先兆 溶栓治疗
脑梗塞在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往往会出现各种先兆,如突然单眼失明或视物不清,在短时间内又迅速缓解,多提示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发作性眩晕、耳鸣,伴有恶心呕吐,走路不稳,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发作性说话吐字不清,舌头发硬发麻;发作性半身麻木无力,流口水;一过性黑朦,一过性意识不清或嗜睡;突然不能说出物体名称,尿失禁;突然不能识别颜色或偏盲,记忆力减退;原有头痛性质改变,由阵发性发作转变为持续性不缓解,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等。而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动脉粥样硬化史、长期吸烟、酗酒及家族遗传史都是其发病的潜在因素,认识和警惕这些先兆的发生,及早采取措施,可大大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上述先兆可能暂时出现,也可能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如果出现先兆,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并就地休息,待病情稳定后立即去医院就诊,通过影像学、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心电图、颅多普勒(TCD)等检查,尽早地作出诊断和治疗。
溶栓治疗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法和静脉法,前者是通过插管(介入)选择性地从动脉给药,但操作较复杂,故后者常用。溶栓药物以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较常用,如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滴30min;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为0.9mg/kg( 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滴完。一般情况下,患者经CT排除了出血性脑卒中,并在发病6小时内,即可施行溶栓,通常还需同时进行护脑及全身综合性治疗。
相关链接
卒中治疗“时间窗”增宽
即刻治疗最好,但是即使稍晚,用tPA治疗也有帮助
发生卒中后,患者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治疗,但现在认为这个时间段可增长。
当血栓阻断了脑血流,卒中即可发生,失去血供的脑组织马上开始死亡。一种被称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药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显然,卒中后应立即给药,时间越长,脑细胞死亡越多。
事实上,多长时间内病人可从tPA治疗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最早tPA被认为应在发生卒中后6小时内使用,但美国临床试验指出,正确的“时间窗”仅仅是这个的一半——不推荐在卒中发作3小时后使用。
去年,欧洲临床试验发现经筛选的病人可在卒中发作后4.5小时仍可从tPA治疗中受益。现在,一份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正式阐明了哪些病人可以从稍后的 tPA治疗中受益。但是发布这项咨询的委员会主席,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神经病学主任医师、兼职教授Gregory J. del Zoppo博士警告病人们不要误解这份声明。
Del Zoppo对WebMD说:“卒中病人仍须尽快接受治疗,等待没有任何好处。尽管实际上病人卒中后3~4.5小时治疗都可以受益,但也不应该拖延诊疗。”
有些病人在3~4.5小时采用tPA治疗中的出血风险不亚于所得到的益处。卒中超过3小时便不能接受tPA治疗的病人包括:1.年龄超过80岁;2.正在服用血液稀释药物(抗凝剂);3.有卒中和糖尿病病史。
#p#分页标题#e#Del Zoppo说,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为什么某些病人的卒中过程比其他人慢。如果医生可以鉴别出哪些病人病程发展较慢,这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其表示到目前为止,“如果你想得到最佳效果,最好在卒中后立即开始治疗。”
新的AHA建议将发表在8月的AHA《卒中》杂志上。
(责任编辑: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