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外阴白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外阴黏膜白斑”,系外阴黏膜出现的病变,广义上是指包括外阴皮肤和黏膜出现的病变,又有“外阴白色病变”、“外阴白色病损”等称谓,并且包括了“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将这些统一名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但国内临床医生依习称为“外阴白斑”。中医无完全相对病名,可归为“阴痒”、“阴蚀”、“阴疮”、“阴门瘙痒”等妇科病范畴。该病症为妇科或皮肤临床常见病,发病率为1%-2%。
“外阴白斑”临床表现主要为阴外瘙痒或伴有疼痛:皮肤黏膜脱色,上皮角化,增厚粗糙;皮肤甲错或萎缩,弹性减退;严重者可蔓延至阴道、会阴及肛门周围,造成性交和排尿困难。因该病症痛苦难言,缠绵日久,且有“2%-10%癌变率”之说,故患者多思想负担沉重,四处求医。多数学者认为“外阴白斑”可能与代谢紊乱、局部环境异常、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失常等因素有关,由于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故临床治疗手段亦不理想。外阴白斑的治疗方法有激光、手术、药物治疗等。前两者复发率高,西药治疗主要有外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维甲酸软膏和口服5-氟脲嘧啶等,作用有限,副作用多。中医药治疗“外阴白斑”方法多有报道,主要有针灸、熏洗、内服等,或中西结合,收到较好的疗效。
此次临床总结系我院多年临床验方,由丹参、当归、川芎等药味组成,具有养血润肤、化瘀通络之功效。外阴白斑内因血虚挟瘀而肌肤失荣,故治宜养血润肤;化瘀通络方法。方中用丹参、当归为君,其中丹参性味苦赛,能活血补血,化瘀止痛,《日华子本草》谓之“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血生新”;当归甘温,补血和血,养润肌肤,《纲目》称其能“润肠胃、筋骨、皮肤、和血补血。二药为君,可有养血润肤,化瘀通络之功。其中白芍、赤芍、川芎,我术为臣,以助君药养血润燥,通络逐瘀之力。其中白芍酸赛,养血益阴,通顺血脉,故《名医别录》谓其能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赤芍酸苦,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滇南本草》更以其“行血破瘀”为功;用芎辛温,行气化瘀 活血止痛,《日华子本草》用其治“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莪术苦温,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本草通玄》称之善于“破积聚恶血”。用白芷、白芨、白蒺藜、人参为佐使,以助君佐养血润肤,生长肌肉之功,其中白芷辛温,可祛风止痒,生长肌肉,《本经》用其长肌肉,润泽;白芨苦平,关于消肿止痛,生肌敛疮,《本经》称之“主痛肿恶疮败疸,伤阴死肌”;白蒺藜辛温,功专祛风止痒,并兼活血《名医别录》以其专治“痛肿阴溃”;少佐人参,配伍当归以益气血,有“阳生阴长”之功效。诸药针对内因而设共用有养血润肤、化瘀通络之功,对地血虚挟瘀,肌肤失荣证之外阴白斑病犹为合适。
我院开展“外阴白斑”专诊多年,根据我们临床经验,治疗外阴白斑以内外并举方法最佳,外阴白斑虽然表现在皮肤黏膜,但其本在脏腑功能失调,即“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本病常内出血虚挟瘀,肌肤失荣,外因湿热浸淫,蕴久化毒所致,根据“治外必本诸内”之理,内服当以养血润肤,化瘀通络为主调其内,以治其本;外洗则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医其外,以治其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内服外用相结合,确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一、一般情况
(一) 年龄分布情况(表1)
文献报道患者以30-60岁多见,临床1-18岁少年儿童患者亦有所见,但考虑病例较少及用药剂量、安全性等因素,未将18岁以下患者列为观察范围。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组别 例数 18-30岁 31-40岁 41-50岁 51-60岁 平均年龄
n (%) n (%) n (%) n (%)
A组(口服) 60 16(26.7) 21(35.0) 10(16.7) 13(21.7) 38.55+11.85
B组(口+外) 60 24 (40.0) 13 (21.7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有可比性。
(二) 病程分布情况(表2)
表2 患者病程分布
组别 例数 <=1年 1-3年 3-5年 >10年 平均年龄
n (%) n (%) n (%) n (%)
A组(口服) 60 12(20.0) 10(16.7) 8(6.7) 18(30.0) 12(20.0) 7.82+7.68
B组(口+外) 60 18 (30.0) 13 (21.7) 5 (8.3) 16(26.7) 8(6.7) 5.53+5.54
经统计学处理(ridit 分析)U=1.3966,P>0.05;t=1.883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有可比性。
#p#分页标题#e#
(三)临床分布情况(表3)
表3 临床分型分布
组别 例数 增生型n (%) 萎缩型n (%) 混合型n (%)
A组(口服) 60 7(11.7) 15 (25.0) 38 (63.3)
B组(口+外) 60 14 (23.3) 8 (13.3) 38 (63.3)
经统计学处理(ridit 分析)U=1.8078,P>0.05;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有可比性。
(四)临床分级分布情况(表4)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组别 例数 I 度n (%) II度n (%) III度n(%)
A组(口服) 60 0 (0.0) 24 (40.0) 36 (60.0)
B组(口+外) 60 0 (0.0) 35 (58.3) 25 (41.7)
经统计学处理(ridit 分析)U=1.7392 ,P>0.05;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有可比性。
二、 诊断标准
本临床验证“外阴白斑”诊断包括“外阴黏膜白斑”和“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外阴白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仅指“外阴黏膜白斑”,即外阴黏膜出现的病变,广义上则部位包括了外阴皮肤,病理上包括了“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目前多数文献采用后者。
2、“外阴黏膜白斑”后期出现增生萎缩与“硬萎”在临床诊断上很难区分,只有病理方能确诊。但多点创伤取样活检,加重患者痛苦,创口愈合可留瘢痕。有癌变者尚会加速癌变的进程。
3、外阴黏膜白斑 和 “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病理诊断虽有区别,但从中医理论上讲均属血虚挟瘀,肌肤失养证,治则相同,应用本制剂均有疗效。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8)》、邵丽黎《女病诊疗全书》、张玉珍《中医妇科学》、陈解民《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欧阳恒《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等。
(一) 西医诊断标准
1、 症状与体征
外阴白斑多见于闭经期妇女,外阴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生于阴蒂、小阴唇、大阴唇内侧,有时发生于前庭、阴道及尿道口。局部多为白色角化性损害,亦可呈灰色、灰兰色、或紫红色。可为单发,亦能多发。早期角化过度,浸泡肥厚,后期可吃不开增生性或萎缩性病变,引起外阴狭窄,则难以分清大小阴唇。患者大多伴有局部瘙痒,长期搔抓多可继发湿疹样变,苔藓化,皲裂,溃疡,或继发感染。
2、 临床分型
(一) 增生型:以外阴病变区皮肤角化增生为表现特征,瘙痒剧烈。
(二) 萎缩型:以外阴病变区萎缩为表现特征,瘙痒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三) 混合型:多数患者病情发展到后期,萎缩与增生两种类型混合表现。
3、 病理分型
(一) 增生型 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延伸或有杵状变,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和浆细胞浸润。
(二) 萎缩型 表皮角化过度,甚至出现角栓,表现萎缩变薄,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黑色素细胞减少,上皮脚变钝消失,真皮浅层有水肿,胶原纤维结构丢失,出现均质化,真皮中层有淋巴细胞浸润带。
(三) 混合型 同一患者外阴不同部位取材,萎缩和增生两种病变类型同时存在。
*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于1987年建议废除以入“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及分类法,代之外阴皮肤病新的分类方法(见下附表)但该法国内始终未被广泛采用,多沿用增生型、萎缩型、混合型的分别方法。
附: 外阴皮肤病分类(国际阴虎病研究协会 1987)
皮肤、黏膜非生性上皮病变 鳞状上皮增生
硬化性苔藓
其它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白塞病,接触性
皮炎,慢性单纯苔藓等外阴上皮内瘤变
A、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轻度上皮内瘤变
中度上皮内瘤变
#p#分页标题#e#重度上皮内瘤变
原位癌
B、其它 Paget 病、原位黑色素瘤、Bowen病、bowen样丘疹病等
3、 病理分级
(1) 轻度:病理表现局限在表皮下1/3者。
(2) 中度:病理表现累及表皮1/3-2/3者。
(3) 重度:病理表现超过表皮下2/3者。
4、 临床分级
临床尚无公认的分级标准,为了量化评价疗效,参考上述参考文献自拟以下分级标准。
(1) I度:以瘙痒为主要症状表现
(2) II度:典型症状表现,增生型出现病变区皮肤角化增生,萎缩型出现肉眼可见的外阴萎缩
(3) III度:增生型皮肤角化层反复脱落,外阴红肿,破溃糜烂;萎缩型大小阴唇扁平或小阴唇消失。
(三)中医辩证:
证候:外阴白斑病血虚挟瘀,湿热浸渍证。
症见:外阴瘙痒,皮肤色素退变为色白或灰白、灰蓝,可单发或多发;早期角化过度,浸润肥厚,后期粗糙增厚或萎缩,干燥,皲裂,溃破,肿痛可伴面色无华;色质暗淡或有瘀斑,苔白,肪沉细。
三、疗效评价标准
1、 病损程度与范围
正常:外阴正常无变化 0分
轻度:病变区略有变白或灰白,单发或少许,轻度角化 2分
中度:病变区变白或灰白,多发,角化过度,浸润肥厚 4分
重度:病变区略有变白或灰白,浸淫成片,角化增生,浸润肥厚,日久可以委缩,以致外阴狭窄,难辩大小阴唇,影响性交与排尿 6分
2、 皲裂破溃
正常:元皲裂破溃 0分
轻度:轻微皲裂 1分
中度:皲裂,破溃,少许渗出 2分
重度:苔藓化,皲裂,糜烂 3分
3、 瘙痒
正常:无阴部瘙痒 0分
轻度:阴痒时发时止,不影响工作、生活 1分
中度:阴痒时轻时重,影响睡眠工作学习生活 2分
重度:持续剧痒,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工作 3分
4、 疼痛
正常:无阴部疼痛 0分
轻度:时隐时痛,不影响工作、生活 1分
#p#分页标题#e#中度:轻度疼痛,影响睡眠工作学习生活 2分
重度:持续疼痛,明显触痛,严重影响睡眠、工作 3分
*舌象、脉象变化记录不计分
四、验证病例标准
(一)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外阴白斑”者
2、符合中医血虚挟瘀,湿热浸渍证者
3、年龄在18-60岁女性
4、合并有糖尿病,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须先对合并症予以治疗。
“外阴白斑”,临床上亦可见男性罹患此病,文献报道男女比例约为1:10。实际临床为1:1000,同时考虑纳入男性患者后临床计划的复杂化,帮本观察仅限于女性患者。
(二) 排除标准
1、 年龄在18以下60岁以上
2、 外阴白癜风、神经性皮炎、外阴癌疑似等
3、 孕妇,哺乳妇女,过敏体质者及精神病患者
4、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A组(口服)和B组(口+外)临床均有疗效,两组比较B组优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六)A组(口服)和B组(口+外)疼痛疗效统计及比较(表10)
表10:A组(口服)和B组(口+外)疼痛疗效统计与比较
组别 病例 3分 2分 1分 0分
N N N N N
A 组(口服)疗前 60 0 17 39 4
A 组 (口服) 疗后 60 0 0 21 39
B 组(口+外)疗前 60 5 9 3016
B 组(口+外)疗后 60 0 5 11 44
A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Ridit分析);经分析u=4.5043,P<0.01
B治疗前后疗效比较(Ridit分析)经分析:u=6.4738,P<0.01
A组和B间疗前比较(Ridit分析),经分析u=1.3889,P>0.05
A组和B间疗后比较(Ridit分析),经分析u=0.5142,P>0.05
上表说明,A组(口服)和B组(口+外)临床均有疗效,两组比较疗效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七)不良反应
在临床观察期间 未发现不良反应
(八)典型病例
九、小结
外用口服系纯中药制剂,具有养血润肤,化瘀通络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阴白斑病,对60例患者口服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75.0%,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表明用药安全。
与口服+外用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口服+外用组疗效优于口服组(p<0.01),并且口服+外用组对病损程度与范围和瘙痒的改善上优于口服组,其中病损程度与范围(P<0.01),瘙痒(P<0.01),提示对外阴白斑症采取内外兼施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