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为止,认为急性ITP和病毒感染有关,慢性ITP多起病隐袭,病因不清。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而是更深入地涉及到了细胞免疫、免疫遗传等方面。
1.急性ITP与病毒分子模拟 相对慢性ITP来讲,人们对于急性ITP发病学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由于急性ITP多呈自限性过程,只要控制好临床并发症即可。但是,由于急性ITP 多继发于病毒感染,表明感染可能是造成急性ITP的一个启动因素。Wright等首先证实可能是由于“抗原分子模拟”打破了原有的免疫耐受,造成机体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他们在对水痘病毒相关的ITP患儿的研究发现,患儿血清中的IgG、IgM可以被水痘病毒糖蛋白层析柱所纯化,并且洗脱下来的IgG分子可以和“O”型血型正常人的血小板发生交叉反应。Chia等也发现,HIV表面的糖蛋白可以和HIV相关的ITP患者血小板发生交叉反应。Semple等进一步证实急性ITP患者的反应性T细胞活性与正常人比较没有差别,表明在急性ITP发病中,T细胞并不是介导抗血小板免疫的关键因素。上述这些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急性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是由于抗病毒抗体与自身血小板之间交互反应所诱发的结果。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儿童ITP患者可以未经治疗而自愈——随着感染源的清除,抗体逐渐消失,抗血小板反应也渐趋终止。然而,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仍然会有20%~30%的患儿会发展成为慢性ITP?能否在早期就发现这些患者发展成为慢性ITP的端倪?这里面还有很多工作有待我们去认识和探索。Coompath等推测在这些患儿中,可能是由于感染期发生的免疫失调导致B细胞产生的交互反应性抗血小板自身抗体(IgG)在体内的持续存在和扩散有关。但总的说来,尚无办法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的ITP。
2.血小板免疫 众所周知,免疫靶向组织异常表达自身抗原可以被自身反应性T辅助细胞(T helper,Th)所识别,这是造成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原因。近来的研究还证实,血小板是一个活跃的“免疫事件参与者”。从免疫学角度讲,ITP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血小板作为本病的免疫靶点,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作为血小板表面特征性糖蛋白——血小板糖蛋白(GP),是自身抗体主要的攻击对象,按免疫原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为:GPⅡb/Ⅲa、Ⅰa/Ⅱa、Ⅳ和V,以及其他一些血小板表面的决定簇。Kuwana等人进一步证实ITP患者的CD4 T细胞主要对GPⅡb/Ⅲa的氨基末端呈高反应性。此外,Sinha等证实那些在正常细胞表面不存在的HLA-Ⅱ类抗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诱发出来,这一事件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为它们可以激活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的自身反应性Th细胞。Semple等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HLA-DR 的血小板百分比与血小板计数呈反比关系,并且在生理条件下与巨噬细胞接触可以诱发血小板高表达HLA-DR;用炎性介质IFNγ预刺激的巨噬细胞可以造成血小板表面HLA-DR表达率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血小板的免疫原性,有利于网状内皮系统对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
关键词: